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燈影戲”“土影戲”,以在燈光照射下用獸皮刻制的人物隔亮布演戲而得名,是我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之一。發(fā)源于我國西漢時期的陜西,成熟于唐宋時代的1豫,極盛于清代的河北。皮影是采用皮革為材料制成的,出于堅固性和透明性的考慮,又以牛皮和驢皮為佳。上色時主要使用紅、黃、青、綠、黑等五種純色的透明顏料。正是由于這些特殊的材質,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背光照射下投影到幕布上的影子顯得瑰麗且晶瑩剔透,具有獨特的美感。皮影戲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動影畫藝術,有“電影始祖”的美譽!
皮影戲的道具造型生動而逼真,夸張而幽默,淳樸而粗獷,細膩而浪漫。臉譜與服飾以鏤空為主,又適當留實,繁簡得宜,虛實相生。每一個形象不僅局部耐看,而且整體配合既充實又生動,通體透剔而四肢靈活,充分借鑒了戲曲臉譜、民俗裝束與剪紙藝術的精華。人物身高不超過一尺,通常采用側身五分臉,線條細膩而流暢。頭發(fā)、胡須采用山羊毛為材料,不柔不僵。男女角色腳底都在同一水平線上,表演時靜動分明。整體造型以墨綠、暗紅為主色調,顯得古樸而典雅。
皮影戲演法上通過推、拉、捻、轉、擺、躍、勾等方式表現(xiàn)。
賀蘭縣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但新中國成立前由于交通閉塞,生產(chǎn)力發(fā)展水平較低,歷史文化鮮為人知。民間曾流傳:“常信堡的秧歌繞牌燈,丁義堡的廟會跳大神,洪廣營的龍燈年年有,于祥營的燈影子不離門?!?/p>
賀蘭皮影戲在繼承陜西皮影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大膽的創(chuàng)新。賀蘭皮影戲的唱腔既有陜西“俗曲道情”和“西府秦腔”的繼承,又有對寧夏山花兒、時令小調的廣泛吸收。唱腔在保留了陜西西路唱腔特點的同時,將唱腔“板路”中的苦音更深度化,轉音更有層次?!安是弧敝械摹胺致迩弧苯柚た跉饬饔客耍辗抛匀?。演唱時大膽使用甩腔、幫腔、幫唱、唱腔等演唱方式,喧染了舞臺氣氛,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演唱風格。
現(xiàn)搜集的演出道具近300件,包括頭楂、身架、車馬、宮殿、桌椅、書架等;主要演出劇目30余部,寧夏張派皮影戲的第三代傳人張進緒在世時能完整演唱的劇目有《武松打虎》《三戰(zhàn)呂布》《三打白骨精》《孫悟空大鬧天宮》《赤膽忠心》《包公案》等。
作為寧夏皮影縮影的賀蘭皮影具有內容豐富、特征明顯的特點,在中國皮影領域的發(fā)展歷史中已獨樹一幟,形成了自己的地域風格。發(fā)掘、搶救和保護賀蘭皮影,不僅可以豐富和完善中國本土民間文化,而且對研究寧夏民俗、民歌,提高人民群眾的欣賞水平和推動精神文明建設,都將產(chǎn)生重要的作用。
2008年,皮影戲被列入銀川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名錄,2007年被列入自治區(qū)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名錄。
無獨有偶,皮影戲在銀川市西夏區(qū)也流傳久遠。西夏區(qū)皮影戲曲調悠揚、高亢、粗狂、奔放,戲曲內容生活氣息濃厚,風格古樸、滄桑、豪放。傳統(tǒng)曲目有《下河東》《西游記》《撐船》《白玉鈿》《孫悟空與二郎神》《白蛇傳》《神魔鉆天入地》等100多部。
更多寧夏相關文章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