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陽山古村,位于桂陽縣正和鄉(xiāng)境內(nèi),距郴州市區(qū)30多公里,距桂陽縣城18公里,與萬華巖、仰天湖、四清湖構(gòu)成旅游金三角。湖南桂陽陽山古村的客家人以何姓為主,,以其古樸的民居建筑與和諧的民俗民風,展現(xiàn)給人們一幅簡樸和諧的圖畫。郴州的桂陽史稱“千年古郡”、“楚南名區(qū)”,早在一萬八千多年前就有古人生活繁衍,屬于“龍泉文化”分支。神農(nóng)帝從中原南遷至湘南,在此傳播了農(nóng)耕文化。陽山與其他古村最大的不同的是,陽山既不是官人建村,也不是商人建村,而是一個典型的文人村落。陽山古村青山環(huán)繞,秀水縈回,頗似《桃花源記》所述的境界。特別是村落在布局上講究天人合一,這里,房屋錯落有致、雕梁畫棟,采光、通風、排水處理凸現(xiàn)了古人的智慧。史料記載,陽山村自發(fā)設(shè)立的“宗源會”、“救嬰會”、“禁戒會”、“重九會”、“義學會”、“女兒會”等六會治村,形成了“寬容誠厚重、和氣致禎祥”的百年家風。
村落
陽山?jīng)_地勢南高北低,高處狹窄低處寬闊,像一只仰靠在崇山峻嶺間的大瓢。四周層巒疊嶂草木繁茂終年郁郁蔥蔥。一條條山澗溪流在樹林巖石間迂回跌宕,到了谷地匯聚成河。小河垂柳夾岸水清見底,在山谷中蜿蜒流淌,向四周伸出許多溝渠灌溉層層梯田。幾個村莊錯落在山坡上,映掩在樹叢中。有一首小詩這樣描述春雨里的陽山?jīng)_:“煙籠層林山無形,柳黃已綠桃花明,穿雨歸來雙飛燕,田下扶犁是新人”。夏日清晨,碧野青山薄霧橫流,村舍如在云中。雞鳴嘹亮,炊煙縷縷,冉冉升起的朝陽拉開霧帳給萬物罩上一層絢麗的金色。深秋時節(jié),野菊花恣意綻放,黃燦燦蔓延開來,崖邊路旁都鑲上了花邊,田野里彌漫著芬芳的氣息。
在地勢最高的小塘村,有一座陳舊的廊橋橫亙在樹木幽深的山溝里,橋身為木地木柱瓦頂。路旁山坡上有一個巖洞。巖洞洞口很大,里面非常寬敞,有鐘乳石和因水浸蝕而成的“袖珍梯田”等各種景觀,還有一些小洞與之相連。過去戰(zhàn)亂時,鄉(xiāng)人曾成群結(jié)隊來這里躲避。山坳上的落坦坪村旁叢林中還有一個巖洞。這個巖洞里面的空間不大卻很隱蔽,洞口朝天就在平處,要放下木梯才可攀援入內(nèi)。
地勢已較平緩的茅山塘、上陽山和下陽山村附近,河上還有一座磚石結(jié)構(gòu)的橋,橋上石柱瓦頂。當?shù)厝税堰@座橋和高處的木橋都稱為“花橋”。橋旁山上,有一個叫“冒底巖”的水洞,是水量很大的地下陰河的出口。人民公社時人們在高處筑壩蓄水發(fā)電,便有了陽山版的“高峽出平湖”。
這樣的風景在湘南山區(qū)或許并不少見。陽山讓世人刮目相看的,是在這如畫風景中的古民居群落——料材村。料材村位于地勢開闊平緩的谷地北端,在陽山?jīng)_這個“大瓢”的勺口,坐北朝南面對河谷。遠方是巍峨連綿的騎田嶺,近處是開闊的田洞,小河奔騰而來在村前折向西北繞個大彎匯入下游。村后峻峭的后隆山和兩側(cè)地勢較緩的山巒連綿起伏樹木森森,如一張綠色巨椅讓村莊穩(wěn)坐其中。有人把這樣的環(huán)境格局歸納為四句話:“翠嶺環(huán)抱接田疇,坐北朝南向遠峰,流水彎彎繞村去,山川靈秀伴人居”,認為它是體現(xiàn)“天人合一”人居環(huán)境觀的典型。用老百姓的話說,是“風水”好。
這個村莊的名字也頗有講究。原來這里是廖姓人家居住的莊落。500年前籍貫廬江郡的何姓人氏,辭官后不歸故里卻看中了這個地方,攜家?guī)Э趤泶私Y(jié)廬耕讀。后來何氏繁衍且一代又一代培育出許多人才,或為文官或為武將,建造了這座至今仍讓人稱道的村落。不知從何時起,廖姓從這里消失了,全村只有客家何姓一族。據(jù)說何姓前輩智者將此村改名“料材”,除了希望人丁興旺人才輩出之外,也取“料”“廖”同音以示對廖姓的尊重。但這里過去確是廖氏莊落,于是當?shù)厝艘卜Q這里為“廖家灣何家”。
門票預(yù)訂
成人票 門市價30元
購票須知1.景區(qū)開放時間:08:00—16:00
2.特殊人群預(yù)訂標準:兒童身高1.2米以下免票;60歲以上老人持有效證件免票;殘疾人持有效證件免票
交通指南
郴州陽山古村地址:郴州市、桂陽縣、正和鄉(xiāng)、陽山古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