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家族大教堂又譯作神圣家族大教堂,簡稱圣家堂,是位于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巴塞羅那的一座羅馬天主教大型教堂,由西班牙建筑師安東尼奧·高迪(1852~1926年)設計,始建于1882年,以獨特的形象成為了巴塞羅那的地標性建筑。1984年,圣家族大教堂的一部分與高迪在巴塞羅那的其它六個建筑作品一起,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選為世界遺產(chǎn)。
圣家族大教堂是棟平面呈矩形,立面為不規(guī)則多柱形,不對稱的哥特式教堂,主體結構由5座殿堂和3座側翼殿堂組成。高迪曾為蒙特塞拉特山的一處修道院設計禮拜堂,他將山體的特點挪用到了誕生立面的結構創(chuàng)意上來。圣家堂分為三立面,東側的誕生立面,西側的受難立面,南側的榮耀立面,象征耶穌一生的三個階段。
圣家族大教堂最高塔為170米,教堂內(nèi)部除了電梯,還有旋轉階梯可通往塔頂,大概有120多米高,樓梯造型模仿了海螺與蝸牛殼的紋理。觀景臺周邊相對低矮的塔尖,半圓形后殿的塔冠是各種造型的麥穗,而外墻三角頂上則盛滿了彩色的果實。據(jù)說圣家堂所有柱子、門框、窗框、墻角線都是曲線的。即使教堂中一個用于洗手的圣水池,也被設計成裙擺一樣的優(yōu)美曲線。
圣家堂的Y型立柱,如同老樹根一樣從下往上逐漸變細,最后變成了枝條縱橫的樹叢伸向天頂,和天頂圖案形成了奇妙的組合,像透過萬花筒定格的繽紛一刻。每個樹杈上又有12星座的標志,高迪希望任何人都能在這里找到自己的信仰。許多人會在某個剎那,感覺仿佛置身于一片茂密的喬樹林中。
圣家族大教堂共有三個立面:面向東方的“誕生立面”、面向西方的“受難立面”和面向南方還未完工的“榮耀立面”。誕生立面早在1935年教堂施工中斷前就已完工,受高迪風格的感染最為直接。受難立面則是按照高迪1917年的設計構想建造的,于1954年在簡要的規(guī)劃基礎上動工,后于1976年完工。受難立面的整體特征簡樸而飽經(jīng)風霜,塔頂?shù)氖旨苌系囊d受難像形象憔悴。這些飽受爭議的設計來自雕塑家約瑟·蘇維拉齊斯(Josep Maria Subirachs)。榮耀立面的建造始于2002年,將會是三個立面里最大、最有紀念意義的一個,主要象征的是耶穌升天。立面同樣也會描繪諸如地獄、煉獄等場景,還會包括七宗罪和七美德等元素。
誕生立面
于1894至1930年間建造的誕生立面是首個完成的立面。它著重展現(xiàn)了耶穌降生的主題和許多與生命有關的要素。比如誕生立面的三條門廊由兩根立柱分開,立柱底端是一只海龜和一只陸龜?shù)牡袼?。它們象征海洋和陸地,也象征著時間的永恒;與之相對的是誕生立面兩側刻有變色龍,意味著變化和流動。傳奇的圣家族大教堂承載的不僅是人類虔誠的宗教信仰,更摻雜了對自然的信服和敬畏,試圖向世人展現(xiàn)“神”“人”“自然”三者的關系。
立面朝向東北太陽升起的方向——象征耶穌的誕生。立面分為三個門廊,各自代表一個神學三德(有信、有望、有愛)。有愛門廊上雕有生命之樹。該立面上的四座高塔分別對應一個門徒(馬提亞、巴拿巴、猶達和西門)。
受難立面
受難立面由大量光禿禿的石頭組成,上刻有醒目的直線,與骨架上的骨骼相仿。為展現(xiàn)耶穌的受難、被釘在十字架上的折磨,立面旨在描繪人的罪過。立面的建造基于高迪留給后人的設計圖紙和指導,開始自1954年。立面的高塔在1976年完工,1987年在約瑟·蘇維拉齊斯的帶領下一隊雕塑家開始對其上的諸多場景和細節(jié)展開雕刻。高迪的設計意圖是為了讓立面將恐懼感帶給參觀者,通過“破壞”弧線、“切斷”立柱,憑借明暗配合,進一步展現(xiàn)耶穌受難的深重與殘忍。
受難立面朝向日落的方向——象征、暗示耶穌的死亡,受難立面由六根傾斜的紅杉樹般的巨大立柱支撐,上端則是由八根骨頭型支柱組成的金字塔狀的三角楣飾,最頂端是十字架和荊棘編成的冠冕。四座高塔分別代表一個門徒(雅各、多馬、腓力和巴多羅買)。與誕生立面相仿,受難立面有三個門廊,各自代表三德中的一個。
榮耀立面
榮耀立面自2002年開始修建。榮耀立面將會成為三個立面中的主立面,從這個立面可以直接進入中殿。立面展現(xiàn)耶穌成神升天的經(jīng)歷:死亡、最后的審判和榮耀,而地獄則是留給那些違背上帝旨意的人的。高迪制作了教堂模型,該模型在1936年被摧毀,但模型的碎片為立面的建造提供了基礎。該立面的建設將會涉及拆除教堂南方街道上的街區(qū)。榮耀立面的階梯將會接續(xù)從街道原址建造的有象征地獄和罪惡的裝飾的地下通路。立面的門廊將會立有七個石柱,象征屬靈的恩賜。立柱底端會有七宗罪的象征物,頂端則會有七美德的象征物。
圣家堂總共將有18座高塔,中央170米最高的那座象征耶穌基督,北面140米的后塔象征圣母瑪利亞;另外每個立面都伴有4座鐘塔,一共12座,代表了耶穌的十二門徒;建筑主體中央還立有4座塔,指代著4位福音傳道者馬太、馬可、路加和約翰。當全部完工后,從12座門徒塔上放射的強光將交匯于耶穌塔上,同時照亮整個巴塞羅那的夜空,以象征耶穌所說“我即是光明”。
綜述
圣家堂的設計為拉丁十字架式,內(nèi)有五條走廊。中殿的拱頂高達45米,側殿拱頂高30米。十字型翼部有三條走廊。立柱間隔7.5米。半圓形后殿的立柱,由于基于比利亞爾的設計間隔稍有不同,部分立柱的設計在回廊中進行了過渡調整,使得平面圖上立柱的分布呈馬蹄鐵形。十字架構的匯聚處是四根斑巖立柱,支撐起了巨大的雙曲面結構,周圍則還有十二個圍成環(huán)形的雙曲面(仍在建設)。圣家堂中央的弧頂高達60米,半圓形后殿上另有一個高至75米的雙曲面穹頂。高迪的設計意圖是讓站在主入口的參觀者能夠直接看到中殿、十字和后殿的拱頂;所以拱頂?shù)母叨纫来紊摺?/p>
內(nèi)部的立柱是高迪獨特的設計作品。除了分叉以進一步支撐重量,它們千變?nèi)f化的表面紋理是多種幾何圖形拼合的結果。最典型的一個例子是基底方形的立柱隨著高度的升高變成了八邊形,接著又成了六邊形,最后變化成了圓形,這是螺旋狀立柱三維拼合的產(chǎn)物。
教堂內(nèi)部各種構造的面都不是平面,內(nèi)部裝飾全面而豐富,多數(shù)的抽象形狀由平滑的曲線和鋸齒狀的節(jié)點組合而成。即便是細節(jié)層面的設計,例如樓梯的鐵欄桿也經(jīng)過了富有曲線美的加工。
高迪巧妙地利用了光效增強了圣家族大教堂的感染力與莊嚴感。色彩是圣家堂表現(xiàn)出的獨有特質。高塔和屋頂?shù)脑S多畫龍點睛的細小元素等等,是由威尼斯琉璃做成的馬賽克,并涂以異彩紛呈的釉飾。內(nèi)部的光影效果,除去各種各樣的石料等建筑材料的輝映外,還因有不少象征性的裝飾,例如彩色玻璃等。
管風琴
2010年,教堂內(nèi)殿安裝了管風琴。管風琴有26個音栓(1492個音管),2個手鍵和1個腳踏板。
為了克服教堂的建筑設計和規(guī)模大帶來的獨有的聲學挑戰(zhàn),教堂內(nèi)部的其他地點還會額外加裝幾座管風琴,這幾座管風琴既可以單獨(借助各自的控制臺)也可以同時(借助一個可移動的控制臺)演奏,全部完工時約有8000個音管。
圣家族大教堂的設計并非一錘定音,高迪在長達43年的設計過程中不停地修改完善,直至生命盡頭。期間他的風格大致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早期的東方主義摩爾風格,中期是新哥特及現(xiàn)代主義風格,后期則是自然主義。西班牙三面環(huán)海,北接歐陸南臨北非,歷史上曾被穆斯林統(tǒng)治了700余年,是基督教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交匯之地。圣家族教堂就吸納了哥特、巴洛克、伊斯蘭、莫德哈爾等風格的精華,最終融匯成獨屬于高迪的設計表達。
1900年之前,高迪主要根據(jù)維拉原來的設計意圖進行創(chuàng)作,僅在小范圍內(nèi)稍加調整。從1900年開始,高迪開始大規(guī)模地改動教堂布局,有了今圣家族大教堂模樣。圣家族大教堂將書本上的《圣經(jīng)》用建筑語言立體展現(xiàn)在了世人面前。
教堂圣殿設計了三個具有明確象征意義的正門,分別代表耶穌一生經(jīng)歷的誕生、受難與復活三個階段。除此之外,教堂外立面上大大小小的雕塑,也全部展示著《圣經(jīng)》中的經(jīng)典故事。
大教堂內(nèi)部,隨處可見傳統(tǒng)哥特式建筑風格的影子,細長的線條是主要特色。但高迪沒有刻板地固守傳統(tǒng)的建筑手法,他大膽拋棄了直線和平面等傳統(tǒng)技法,通過各種幾何元素的變化組合,別具一格地打造出一個個既充滿動感又富有夢幻色彩的內(nèi)部細節(jié)。
在教堂頂端有一個覆蓋著玻璃的圓孔,當陽光透過這個圓孔投射進教堂時,光線便會直接照到錐形屋頂?shù)膬?nèi)側,讓屋頂反射出一個金色的菱形光斑,如夢如幻。屋頂?shù)脑O計幾何元素薈萃,對稱、有序地排列在教堂中軸線的兩側,如同一個造型巨大的萬花筒。
圣家族大教堂位于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巴塞羅那市艾桑博菜區(qū),東鄰高迪廣場以及馬里納街,西臨薩達納街,北連布倫文沙街,西接馬約卡街,與斜切整個艾桑博菜區(qū)的迪亞戈納大道咫尺相望、
圣家堂附近的地鐵有巴塞羅那地鐵2號線、5號線的圣家堂站。公交有19、33、34、43、44、50、51、B20和B24。
11月至2月:9:00-18:00
3月:9:00-19:00
4月至9月:9:00-20:00
10月:9:00-19:00
圣家堂的基礎門票為15歐元,帶導游游覽的門票為24歐元.
游客可以參觀中殿、地下圣壇、博物館、商店和受難、誕生立面上的高塔。游客需要通過搭乘電梯以登上塔頂,受難立面的高塔下行使用電梯,誕生立面的高塔下行需要借助螺旋樓梯。
建造這座教堂的想法是由巴塞羅那書商、同時也是“圣徒約瑟夫宗教協(xié)會”的創(chuàng)始人約瑟夫·瑪利亞·博卡貝拉提出的。為了鞏固羅馬天主教在巴塞羅那日漸式微的地位,約瑟夫提出修建圣家族教堂。該會于1874年開始宣傳籌備圣家堂的建設。
1881年,在多筆捐贈的支持下,崇敬會買下了12800平方米的土地。
1882年,由高迪的導師保羅·維拉設計并主持建造,建筑形式為哥特復興式,并于1882年3月~1883年3月完成了地下圣堂部分,但后因與協(xié)會產(chǎn)生分歧,維拉退出項目并推薦了31歲的學生安東尼奧·高迪接手。
1883年高迪接手,直到1891年米拉公寓、古埃爾公園的成功所帶來的經(jīng)驗,高迪對圣家族大教堂的原有設計作出了徹底的調整。在世期間,他主要設計繪制了整個建筑形體、建筑平面、各殿室內(nèi)設計、整個教堂南北向的長剖面、“誕生立面”等的圖紙,構思了教堂三個主立面的想法,制作了多組石膏模型從而推敲細部,并親自主持完成了后殿立面、“誕生立面”、象征12圣徒的鐘塔以及門窗等部分建造工作。高迪將哥特式和新藝術運動的風格與自己的建筑設計風格融合在一起,并將自己晚年的精力全部投入到教堂的建設中。直至高迪74歲去世時(1926年),教堂僅完工了不到整個工程的四分之一。圣家族大教堂的建設沒有任何政府和官方的教會的資金支持,由于僅靠個人捐贈和門票收入維持建設,圣家族大教堂的建設進展緩慢。
高迪去世之后,由建筑師多明尼克·蘇格拉內(nèi)(Domènec Sugra?es i Gras)接手主持建造。直到1930年“誕生立面”才正式完工,從1892年~1930年,耗時近40年之久。
之后由于西班牙兩次內(nèi)戰(zhàn),以及1936年發(fā)生在工作室的火災,導致部分未完成的建筑、高迪設計的模型、大部分的資料被毀,這期間建造工作沒有什么明顯進展。
直到1954年,由建筑師弗朗塞斯科·金塔納(Francesc Quintana)負責,開始了西立面的建造——“受難立面”。1967年他去世以后,先后又由建筑師普伊格·博阿達(Isidre Puig Boada)和路易斯·博奈特(Lluís Bonet i Gari)接任,之后便開始了對圣家族大教堂持續(xù)不斷的建造工作。
1986年,受建設理事會之托,歐洲雕塑家蘇比拉克(J.M.Subirachs)遵循著高迪的原初想法,對“受難立面”的雕塑進行創(chuàng)作。
1988年后,建筑師瓊·瑪格利特(Joan Margarit)和卡萊斯·鮑沙德(Carles buxade)開始使用計算機進行輔助設計,他們負責中殿內(nèi)部的結構分析,以及細部花窗的形態(tài)分析和建造。1998年是起重設備進步巨大的一年,施工團隊結合起重機開發(fā)了一種可以精確定位的控制系統(tǒng),用于后期精細的構件施工中。2001年建筑領域數(shù)字設計技術應用專家馬克·巴瑞(Mark Burry)帶領其團隊參與到大教堂西十字翼玫瑰窗的建造中。2002年,“榮耀立面”開始修建。到2013年由建筑師喬迪·法利(Jordi Fauli iOller)負責,“誕生立面”和“受難立面”已經(jīng)建好,“榮耀立面”仍在建設中。18座高塔已建好前兩個立面的各八座,建設進程接近50%。2015年完成70%,并已進入最后階段。
高塔和教堂的大部分結構預計將于2026年,高迪逝世的100周年紀念之時完工;裝飾工作預計將于2030年或2032年完工。游客門票為15~20歐元,以支撐每年2500萬歐元的建筑預算。
2020年9月16日,尚在建設中的圣家族大教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工期推遲,建設資金也受到影響,將無法在原計劃的2026年(設計師高迪逝世100周年)的時候完工。
2021年11月29日,圣家族大教堂圣母樓封頂。同年12月9日,圣家族大教堂的第二高塔正式落成,坐落于塔頂?shù)氖切钦樟亮顺鞘幸箍铡W钚侣涑傻母咚鞘ゼ姨?8座高塔之一,高138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