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陽縣閩浙邊抗日救亡干部學校紀念館,位于浙江平陽山門鎮(zhèn)鳳嶺村,原為疇溪小學。閩浙邊抗日救亡干部學校校舍為二層木結構樓房,是閩浙邊臨時省委為了適應形勢的需要,培養(yǎng)一批抗日軍政干部于1938年1月創(chuàng)辦的,粟裕任校長。1985年秋,政府撥款維修,辟為革命紀念館。2005年,平陽閩浙邊抗日救亡干部學校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命名為省級國防教育基地。
?平陽縣閩浙邊抗日救亡干部學校紀念館原有樓房兩座,樓上為教員和學員寢室,樓下為教室;女學員住北邊耳。穌教堂。東樓于1963年塌毀,耶穌堂已拆建,僅存西樓。西樓面闊七間,通面闊22.25米,磚木結構,硬山頂,兩層總建筑面積為144. 6平方米。1985年秋,政府撥款維修,辟為革命紀念館。樓前桂花叢中聳立粟裕同志部分骨灰安放紀念碑。
1938年初春,活躍在浙閩邊區(qū)的紅軍挺進師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閩浙邊抗日游擊總隊。此時,設在山門的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以"抗日游擊總隊救亡干部訓練班"的名義,在溫州《浙甌日報》等地方報紙刊登公開招生啟事,利用疇溪小學的這幢校舍創(chuàng)辦了抗日救亡學校。啟事刊登后,200多名男女青年報名入學。平陽縣黨史辦的研究人員介紹,當時干校共有教職員工22人,紅軍挺進師師長粟裕親任抗校校長。學校開設有游擊戰(zhàn)術、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等6門課程。粟裕親自執(zhí)教《游擊戰(zhàn)術》。其他紅軍干部,如副校長何畏、張忍之等分別主講《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治經濟學》等課程。
由于機會來之不易,學員們夜以繼日學習,十分勤奮??剐A艚o學員們的艱苦奮斗的精神一直激勵著他們的革命人生。除了北上抗日的學員,抗校當年還有大批學員留在當地從事抗日救亡工作。有些學員輾轉到了陜北,有的學員參加了新四軍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