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山寺座落于青島市南區(qū),為市區(qū)唯一的佛教寺院。1934年動工,1945年落成,總面積5248.764平方米占地約80畝,常住僧人60余單。山門有兩石獅,傳為明代遺物。寺前為放生池,院內設有天王殿、鐘樓、鼓樓、大雄寶殿、觀音殿、三圣殿、臥佛殿、三學堂、倓虛法師紀念堂、明哲老和尚紀念堂、海印茶舎、山東湛山佛學院、藏經樓等。寺后東側小山有八角七級磚塔,毗盧閣。寺院南對黃海,東、西、北三面,浮山、湛山、太平山屏列。“青島十景”之一“湛山清梵”說的就是湛山寺。湛山寺是中國較為年輕的天臺宗道場。
青島解放后湛山寺在青島市人民政府的關懷下,進一步得到發(fā)展,但在“文化大革命”中,湛山寺被迫關閉,大殿及配房被挪做他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的宗教政策得到恢復和逐步落實。1983年國務院確定湛山寺為全國重點開放寺廟。1984年7月,原占湛山寺的單位全部搬走,青島市人民政府先后撥款150萬元,由青島房屋修建公司承包,將被破壞的大雄寶殿、天王殿、三圣殿、藏經樓以及山門、石獅子、藥師塔、方丈寮、僧寮、客房、講經堂等進行了全面大修,同時還修建了廁所、道路,安裝了輸電線路,上、下水設備等。由浙江天臺縣下爐、三合工藝廠用樟木雕刻了釋迦牟尼等佛像15尊;浙江寧波佛像藝術研究所泥塑了四大天王、16尊者等佛像22尊;由蘇州市民豐鍋廠鑄造了鐘和寶鼎等法器。1986年12月30日湛山寺正式對外開放。
是寺院僧眾早晚課誦和法會朝拜參修的殿堂。寶殿庭院闊大,青松參立,石板鋪路。大殿內供釋迦牟尼佛、大智文殊菩薩、大行普賢菩薩,左右為16尊者塑像,殿后供海島觀音,西方三圣殿,殿前石庭平舒寬展。殿內供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后供地藏王菩薩,殿兩旁為功德堂。殿前橫匾“海印遺風”。明代高僧憨山大師德清公,曾建海印寺于嶗山那羅延窟之旁,后憨山被誣,罪謫廣東韶州,海印寺被毀,從此佛法絕跡。三百年后,居士捐資,倓虛法師弘法建湛山寺,試者稱倓虛為憨山再來,便于三圣殿前懸掛《海印遺風》金字匾額。
湛山寺藏經樓共有七部藏經,一部叢書集成。七部藏經:影印宋《磧砂藏》,原藏共591函,6362卷,1532部,影印時合訂591冊;清《龍藏》,共718函,7168卷,1662部。原來按千字文編號,始于天,終于機,應是724函,乾隆年間撤去6函。系周志輔、周志俊、周叔迦所贈;《百訥藏》亦稱《雜藏》,系周志輔、周志俊、周叔迦所贈;影印日本字《續(xù)藏》,1942年倓虛法師從北京帶來青島;《頻伽藏》常住出資,易如法師從濟南買回;《大正新修大藏》(全藏),系周志輔、周志俊、周叔迦所贈。《大正藏》,此藏只有半部,有顯藏,缺少密藏,系日本福田居士贈送。
湛山寺倚山而建,從山門到藏經樓共四進,皆仿明代宮殿建筑,明柱外露,木石結構。全寺占地200余畝,分中、西、東三個院落。中院有天王殿、大雄寶殿、三圣殿、藏經樓。寺西院有倓虛法師紀念堂、三學堂和齊堂。東院設有安養(yǎng)院和素香齋,供老僧頤養(yǎng)天年及賓客食宿。寺東南有藥師琉璃光如來寶塔,與寺相輝,湛山寺前蓄山泉之水而成放生池,池畔有蘭亭,白玉觀音菩薩立于池中,白玉欄桿護清波,水天一色洗塵埃。山門前一對石獅,肅立法門,石獅雕琢精細,系明代青州衡王府遺留的珍品。
山門橫匾金字“湛山寺”,門旁兩側“常住、三寶”,東西石墻“轉大法輪”、“佛日增輝”皆為倓虛法師手跡入山門即天王殿,內供無冠彌勒菩薩,,左右為四大天王,后則為“大雄寶殿”的護法韋馱菩薩。
大雄寶殿是寺院僧眾早晚課誦和法會朝拜參修的殿堂。寶殿庭院闊大,青松參立,石板鋪路。大殿內供釋迦牟尼佛、大智文殊菩薩、大行普賢菩薩,左右為16尊者塑像,殿后供海島觀音,西方三圣殿,殿前石庭平舒寬展。殿內供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后供地藏王菩薩,殿兩旁為功德堂。殿前橫匾“海印遺風”。明代高僧憨山大師德清公,曾建海印寺于嶗山那羅延窟之旁,后憨山被誣,罪謫廣東韶州,海印寺被毀,從此佛法絕跡。三百年后,居士捐資,倓虛法師弘法建湛山寺,試者稱倓虛為憨山再來,便于三圣殿前懸掛《海印遺風》金字匾額。
三圣殿后為藏經樓。藏經樓,古式閣樓上下層,堅固防火,風格獨特。藏經樓內藏《乾隆收大藏經》724函共7240冊,收錄佛教典藉1675部,為中國古代較大官刻漢文大藏經之一。另外收藏一部香港版《大藏續(xù)藏經》,精裝151冊,為影印本,乃正藏之續(xù)編。
9:00-16:00
初一、十五開放時間:7:00-16:00
公交
市內可乘坐26、206、310,370路公交車,在湛山寺下車即可
地鐵
乘地鐵M2號線在芝泉路站下車
游覽湛山寺,寺前池塘是必經之地。這里碧水一潭,夏季蓮花盛開,柳葉低垂。此潭原是善男信女放生積德之地,故名“放生池”。繞過水池,登上臺階,便是坐北面南、五進院落的寺院。第一進為山門,山門上有“湛山寺”3個大字。第二進便是天王殿,供奉彌勒菩薩。造型優(yōu)美的鐘樓、鼓樓分列于前庭的東西兩側。繞過天王殿,為第三進院落,佛剎的中心建筑—大雄寶殿高高矗立在花崗巖臺基上。大雄寶殿是該寺的主殿,供奉釋迎牟尼,左右分別為文殊、普賢菩薩。穿過花園般的天井,進入第四進院落,三圣殿上由趙樸初先生題寫的“海印遺風”的匾額格外醒目,了解嶗山海印寺僧道之爭這段歷史的游人一看便知,匾額是為紀念明代憨山大師所題。三圣殿供奉阿彌陀佛,左右分別為觀世音和大勢至二菩薩。第五進院落藏經樓建在寺院的最北端,內藏佛家經典數千卷。出菩提院,一座七級寶塔坐落在巖石增峻的山丘上,塔名“藥師琉璃光如來寶塔”,人登塔上,可盡覽島城的山海風光。 湛山寺地處風景佳地,游人不斷,尤以農歷四月初八浴佛節(jié)廟會游人較多。藥師琉璃光如來寶塔為八角七級塔,塔中內空三層。近年來,湛山寺暮緣籌資重修此塔,精工制作金色銅質藥師佛像千尊,從臺灣請來鋁制紅體金色佛像塔兩座,一并供設塔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