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女媧祭典(河北?。幪枺孩?38
(1)批次/類型:2006年(第一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河北省涉縣
(3)保護單位:涉縣文化館
2、女媧祭典(秦安女媧祭典),編號:Ⅹ-38
(1)批次/類型:2011年(第三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甘肅省秦安縣
(3)保護單位:秦安縣文化館
"女媧煉石補天、摶土造人",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一則神話,流傳極廣,家喻戶曉。女媧在神話傳說里是一個蛇身人首的女神。《補本紀o三皇本紀》云:"女媧氏亦風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宓犧立,號日希女"?!墩f文》十二說:"女媧,古之神圣女,化萬物者也"。女媧,亦稱媧皇、女皇、陰帝、神媒,風姓,與伏羲同母,史書記載女媧的主要事跡有補天立極、摶土造人、化生孕育人類、制笙簧,幫助伏羲氏正姓氏、通媒妁,是華夏古代人類和古代文明的偉大締造者。又被稱為人類的始祖--"女媧娘娘"。
相傳女媧生于成紀,據(jù)《辭?!返葯嗤饔涊d,古成紀即今天的秦安隴城鎮(zhèn)一帶。隴城是關隴重鎮(zhèn),此地有用"風"命名的風溝、風臺、風塋等地名,鎮(zhèn)內有媧皇、鳳尾、龍泉等古老的村名。傳說,女媧生于風溝,長于風臺,葬于風塋,這些地方均在隴城鎮(zhèn)東側附近。在風溝的半崖上,有一個很深的女媧洞,洞道一縮一放呈葫蘆狀,傳說女媧在此洞中誕生,或說女媧曾在此洞中生活過,亦有說女媧在此洞中修行過。隴城鎮(zhèn)還有一眼泉水,世稱"龍泉",建有一處"龍泉井",此井神秘之處在于一年四季無論天氣陰雨或干旱,其水位一直保持不變,從不枯竭,傳說當年女媧就是汲此泉水,摶士造人。
相傳,水神共工與火神祝融因爭權奪利而發(fā)生戰(zhàn)爭,戰(zhàn)敗的共工無處撒氣,一頭把支撐天地的大柱子--不周山給撞倒了。于是乎,天嘩啦啦塌了一個大洞,大地上洪水泛濫,到處是熊熊的大火,人類飽受苦難。善良的女媧神,看著她的子民們在洪水和大火中四處逃生,心里十分難過,只好辛辛苦苦去補天。
涉縣位于河北省西南部晉冀豫三省交界處,城西10公里的古中皇山上建有媧皇宮,占地面積550畝,主要建筑有朝元宮、停驂宮、廣生宮和媧皇宮等,分為山上和山下兩組,中間以十八盤山道相連。
女媧是華夏人類的始祖。6500年前的母系氏族社會時期,媧皇宮附近的清漳河沿岸就有華夏先民繁衍生息,后遷到山上抗洪治水,設壇祭祀,繁衍人類。后人在此修建廟宇,現(xiàn)有建筑為明清時期重修,道教和佛教建筑并存,成為女媧文化的物質依托。
以廟會的歷史沿革為主,代表了涉縣女媧文化的歷史淵源。傳說農歷三月十八日是女媧的生日,每年農歷三月初一至三月十八日,來自四面八方的民眾來此朝拜女媧,迄今已有千余年的歷史,清嘉慶《涉縣志》記載:“季春之月,相率祈禳于此(媧皇宮)。各得其所愿欲。自是,西而秦晉,東而青兗,南而豫梁,北而燕冀,不遠數(shù)千里扶老挈幼,享獻惟謹,金鼓歡呼之聲震動山谷,迄今千有余年”。期間,經歷了興衰更迭的曲折發(fā)展期。從北齊建成廟后就有了小規(guī)模的廟會,以后歷經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廟會規(guī)模逐年擴大,久傳不衰,至清朝達到極盛時期。
涉縣女媧文化,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媧皇宮始建于北齊天保年間,迄今已有1450多年的歷史。主要包括民間祭祀、祈禳還愿、進香朝拜、神話傳說、人生禮俗、歲時節(jié)慶等。 《楚辭·天問》 、 《禮記》 、 《史記》 、 《山海經·大荒西經》 、 《淮南子·覽冥訓》 、清朝嘉慶 《涉縣志》等史料都有關于女媧的記載。涉縣臨清漳河下游之北岸,古為沙侯國,漢始置沙縣,后漢因兩岸人民徒步涉漳水,改名涉縣。至魏到北齊時均為臨水縣,隸屬相州魏郡,媧皇宮即在涉縣城西北10公里唐王峧溝的鳳凰山上。西漢時稱古中皇山,相傳,女媧就是在這里摶土造人、煉石補天的。漢代《淮南子》載:“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爛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立,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淮南子·覽冥訓》又載:“天地初開,女媧摶黃土為人劇務,力不暇供,乃拋繩橫泥中,舉以為人。”
建國后,民間朝拜延續(xù)不斷,“文革”期間,媧皇宮廟會被當作封建迷信而禁錮,致使千年古剎銷聲隱跡,無人問津,橫遭冷落寂寞,媧皇古建、石刻也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壞,女媧文化的很多內容和形式也瀕臨失傳。
1978年改革開放后,媧皇宮廟會開始復蘇,逐漸恢復了往日盛況,民間祭祀規(guī)模浩大,八方香客云集于此,祭祀形式豐富多彩,女媧文化又得以延續(xù),并得到有力保護。縣委、縣政府對文物古建十分重視,每年撥??顚z皇古建進行搶救性修復,1996年11月20日,媧皇宮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明清時期已有公祭,清嘉慶《涉縣志》載:“我朝順治、康熙、雍正間歷經修理,每年以三月十八為神誕日,有司致祭,自月初一訖二十啟廟門,遠近士女坌集”。但形式、內容都已失傳。2003年9月、2004年9月,在政府主導下舉行了兩次大型的公祭女媧大典,恢復了政府公祭。
以上措施對豐厚凝重、博大精深的女媧文化起到了良好的保護、傳承、弘揚作用。
1、始祖文化傳承價值。涉縣女媧文化,作為華夏始祖(人祖)文化的一支,歷千余年傳承流變而至今不衰,表現(xiàn)了民間文化的生命力,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發(fā)掘、保護、傳承這一文化,不僅對增強華夏子孫和國家民族的凝聚力,而且對教育包括青少年在內的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學術研究價值。作為民俗文化縮影的女媧文化,它的豐富內容和基本特征及其傳承歷史,在我國古文化中實屬罕見,對它的搶救、發(fā)掘、傳承和保護,將帶動和促進整個女媧文化的弘揚,對研究北齊至明清歷代社會的民俗、民風、信仰等有著很高的價值。
3、增進民族團結,構建和諧社會。不同民族、不同膚色、不同階層、不同黨派的群體,同拜一位祖先,同謁一位始祖,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促進人們全面發(fā)展,對本地區(qū)乃至全國的精神文明建設,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眾的整體素質,都將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
4、豐富始祖文化,充實中華民族文化寶庫。女媧文化是始祖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發(fā)揚光大女媧文化,可以進一步豐富充實其內涵,使之自成體系,獨具特色,進一步豐富充實中華民族文化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