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序號:1418
項目編號:Ⅳ-164
公布時間:2021(第五批)
類別:傳統(tǒng)戲劇
所屬地區(qū):吉林省
類型:新增項目
申報地區(qū)或單位:吉林省
保護單位:吉林省戲曲劇院(吉林省民間藝術團)
吉劇是吉林省的傳統(tǒng)戲曲劇種之一,主要流行于吉林省各地以及遼寧、黑龍江、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的一些地區(qū)。它是在建國后在二人轉的基礎上發(fā)展而成的新劇種,因其誕生于吉林省的省會長春而得名。
1958年,周恩來提出東北應發(fā)展自己的戲曲劇種,豐富人民的文化生活。
1959年初,吉林省在東北二人轉形式的基礎上創(chuàng)建了吉劇。
隨后建立了吉林省吉劇團,進行新劇種的實驗工作,提出“不離基地,采擷眾華,融合提煉,自成一家”的方針。從1959年至今,吉劇已成為省內(nèi)外群眾喜愛的劇種,現(xiàn)已發(fā)展到15個吉劇團。
吉劇的表演技巧是在二人轉的五功,即唱、扮、舞、說(口說)、絕(手絹兒、扇子等絕活)的基礎上,采擷其它劇種的長處,逐漸形成的。手絹功是吉劇的特長。
吉劇中長水袖的甩法也吸收了二人轉的手絹和長綢子舞的技巧。
吉劇的唱腔是以板腔體為主,兼用曲牌的綜合體制。它選擇了二人轉當中群眾愛聽而又便于戲曲化的曲調(diào)作為基調(diào),逐漸發(fā)展成“柳調(diào)”“嗨調(diào)”兩種唱腔。
其中柳調(diào)是以二人轉曲牌〔紅柳子〕〔秧歌柳子〕為中心構成的一套唱腔;
嗨調(diào)則以二人轉曲牌〔文嗨嗨〕〔武嗨嗨〕為中心,結合〔窮生調(diào)〕〔打棗〕〔胡胡腔〕〔嗽叭牌子〕等曲牌組成的一套唱腔。
這兩類唱腔,均采取基調(diào)發(fā)展的方法,進行男女分腔、行當分腔和板式變化。逐步形成了吉劇的柳、嗨兩調(diào)的快正板、正板、行板、散板;嗨調(diào)的寬板;嗨調(diào)女腔的慢板等。
另外,吉劇也適當吸收二人轉的專曲、專調(diào)、小曲、小帽,在東北地區(qū)民間吹打樂和東北民歌的基礎上,改編成牌子、行弦等一套吉劇器樂曲。像《燕青賣線》中的〔賣線謠〕等。
吉劇的器樂曲牌有一百多個,大多是東北地區(qū)民間吹打樂和東北民歌的曲調(diào)發(fā)展而成。有諸如〔萬年青〕〔鷓鴣天〕〔掛紅燈〕〔貨郎擔〕〔迎送曲〕〔劍舞曲〕等。
吉劇的伴奏樂器以板胡、嗩吶為主,還創(chuàng)造了長于抒情的吉劇喉管,并把箏也加進了吉劇樂隊的演奏中。根據(jù)演出的實際需要,吉劇有時還采用中西混合的樂隊,有時則用具有東北特色的民族樂隊。
戴黑、黲、白三種不同顏色的須髯,以分別飾掩身份不同的的中、老年人物。在表演上唱、做兼?zhèn)浠蚋饔袀戎亍H纭肚丨傋層 防锏那丨?,以唱功為主,唱腔高昂嘹亮,長于抒發(fā)內(nèi)心情感。而《桃李梅》里的袁如海及《搬窯》里的王允等,則主要以作功為主。
袁如海主要用髯口功和帽翅功等表現(xiàn)其面對強權而無可奈何的心情。王允以爬山、跌落等身段體現(xiàn)其妄圖利用女兒挽救自己的狡黠心術。
《慧梅出嫁》里李闖王為唱、做兼?zhèn)?,表演上重氣度,講究工架渾厚有力。《三請樊梨花》里薛仁貴在唱、做并重的基礎上,吸收了東北秧歌中的十字步和三步半的走法,創(chuàng)造了獨具特色的臺步。
飾年輕英俊的書生、將領、官員和平民。有側重唱功、做功和武打之分。其中重唱功的如《藍河怨》里的魏奎元,《寶玉哭靈》里的賈寶玉等,主要是以大段的唱腔來抒發(fā)人物的情感,刻畫人物的性格。重做功的如《玩會跳船》里的蕭文勤,《情探》里的王魁等。前者突出運用扇子功(滾扇、拋扇、指轉扇等)和袍子功(飛袍、踢袍、叼袍等)揭示人物在“邂逅”、“護釵”和“赴約”等情境中的不同心情。后者則通過袖子功(抖袖、拋袖、轉袖等)和毯子功(錁子、撲虎、僵尸等)表現(xiàn)人物的緊張、恐懼及貪生怕死的丑態(tài)。此外又如在《三請樊梨花》里,薛丁山又以把子功的技巧,展示其武將的風姿。
飾年輕、活潑的少女。如《桃李梅》里聰明且有反抗精神的袁玉梅,《燕青賣線》里、機靈而又天真的春鶯,以及《三放參姑娘》里純樸善良并一往情深的參姑娘等。
此外還有象《包公趕驢》里潑辣放蕩、嬌氣媚態(tài)的王粉蓮等一類角色。
花旦在表演上大多注重唱和做,為表現(xiàn)不同的人物的身份與性格差異,善用手絹、扇子等道具使用技巧和腕子功、抖肩功、腰功及碎步、秧歌步、云步、磋步、跌步等各種獨特臺步。
飾溫柔秀美、舉止端莊的少女。表演重唱功,·唱腔以委婉細膩見長,有時利用長水袖的舞動抒發(fā)情感。如《桃李梅》里文靜溫順的袁玉李和((黛玉歸天》里含情悲憤的林黛玉等。
一般飾演端莊穩(wěn)重的成年婦女。表演上注重唱和做。如《藍河怨》里的藍瑞蓮,《搬窯》里的王宅訓等。做功亦以長水袖的舞動為特色。
一般飾演忠厚幽默、心直口快或丑陋粗野、兇狠奸邪的中、老年婦女。
前者如《二大媽探病》里的二大媽,后者如《藍河怨》里的刁氏等。在表演以念白上的說口為特色,憑其中的串口、貫口等收到喜劇效果。
飾演各類老年婦女,有雍容華貴與貧寒卑微之分。性格上也有忠厚正直與奸詐陰險等不同。
表演重唱功,如《穆桂英掛帥》里的余太君和《金水橋》里的皇后等。
飾忠厚剛直的人物,以朝臣和官員為多。如《包公賠情》里的包拯等。
表演重唱功,以洪亮的唱腔見長。
飾粗獷、魯莽或陰險奸詐的人物,亦以朝臣官員為多。如《桃李梅》里的方亨行等。
表演重工架,以做、念為主,唱功為輔。
飾不同年齡、不同身份的各種善良幽默或狡滑卑瑣的人物。有文丑、武丑兩路。文丑又在形式上分官衣丑、腰包丑、褶子丑、袍帶丑。
官衣丑如《桃李梅》里的趙運華,腰包丑如《藍河怨》里的周六,褶子丑如《丁謂住店》里的丁謂,袍帶丑如《三請樊梨花》里的程咬金等。
丑角在表演講究美、喜、土、新,富有地方色彩。其中尤以念白上的串口、貫口和俏口等見長,充滿東北的鄉(xiāng)土風味。武丑側重于念、做、打,以獨特的技巧取勝。
如《孫猴上任》里的馬倌兒,《燕青賣線》里的時遷,《三請樊梨花》里的姜須等,各以矮子步、高蹺步、蹲云步等走法和手絹出手等絕技引人入勝。
吉劇行當在不斷地充實和完善的過程中,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一些老旦與彩旦或老旦與青衣相結合的行當類型。
諸如《桃李梅》里的封氏,扮相似老旦,表演似彩旦,借以表現(xiàn)人物的夫人身份和幽默、潑辣、正直、善良的性格特征。
再如《包公賠情》里的王鳳英,扮相與表演都歸青衣路,但為了強調(diào)她的年齡較大和性格的豁達,在臺步和其他動作上則借鑒了老生和老旦的一些技法。
此外,吉劇還在劇種建設中嘗試了武生和武旦的行當建制。
武生如《孫猴上任》里的孫悟空,武旦如《三請樊梨花》里的樊梨花等,都以戲曲的把子功和毯子功并結合手絹、扇子等技藝,形成了本劇種獨特的武打風采。
吉劇共創(chuàng)作改編和排練演出了近二百個大、中、小劇目,代表性劇目有《藍河怨》《桃李梅》《包公賠情》《燕青賣線》《搬窯》以及《江姐》《雨夜送糧》等。其中《包公賠情》《燕青賣線》和《桃李梅》,于1980年先后攝制成影片。
2021年5月24日,吉林省申報的吉劇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