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歷史起源
據(jù)考證,滿城劉勝墓出土的漢白玉男女俑就由曲陽黃山漢白玉雕刻而成,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年代最為久遠的曲陽石雕作品,魏晉南北朝時期,曲陽石雕得到飛速發(fā)展,唐代進入快速發(fā)展時期,元代達到歷史上的鼎盛時期,明、清時期進入到皇家宮殿、陵墓和園林的營建中,幾乎達到登峰造極之境。
2、藝術特色
曲陽石雕線條飛揚流動,發(fā)展了陰刻、陽刻、陰刻陽刻結合等多種線刻技法,圓雕、浮雕、線刻等表現(xiàn)方法常常被不拘一法地混合并用,題材相當廣泛,重神韻的造型中即是不唯形似,去掉繁瑣細節(jié),抓住人的精神及結構的主旨,使用減法,以求造型在動態(tài)結構上達到傳神的要求。
3、榮譽認證
2006年5月20日,曲陽石雕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Ⅶ-34。
1、歷史起源
刻銅藝術歷史源遠流長,早在戰(zhàn)國時期的青銅器和唐宋時期的金銀器上就刻有精美的文字與圖案,但那時只是作為一種輔助工藝而存在,并未成為一門獨特的‘刻銅藝術’。直到清朝同治初期,在北京的秀才陳寅生自書、自畫、自刻書畫于銅質的文房器具上,深受當時文人雅士的喜愛,刻銅藝術才逐漸流傳開來。
2、藝術特色
饒陽刻銅的材質有白銅、黃銅、紫銅,以前二者居多。所刻銅器物有墨盒、鎮(zhèn)紙、古錢幣、薰香爐、水煙袋、手爐、茶葉盒、文具盒、茶壺、壓尺、煙具、銅鎖,動物立件等,其中尤以墨盒最為馳名,融質地、做工、造型、裝飾等多種藝術形式為一體。
3、榮譽認證
2021年5月24日,刻銅(饒陽刻銅)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1、歷史起源
鐵板浮雕是郭氏兄弟通過對我國傳統(tǒng)民間藝術的金屬雕刻藝術和西方繪畫、雕塑藝術的潛心研究及提煉融合,獨創(chuàng)出的一種新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
2、藝術特色
鐵板浮雕是一種特色傳統(tǒng)雕刻工藝品,利用鐵板的特性和原色,在一毫米厚的板材上敲打出凹凸不平的浮雕效果,經過拋磨、燒色等手段處理,使作品產生黑白相間或兼有色彩點綴的素描般的視覺效果,色彩如同窯變,婉約絢麗,且無法復制,所以件件可謂孤品獨件,極具觀賞和收藏價值。
1、歷史起源
辛集玉雕最早可追溯到清末民初,1988年,辛集辦起了工藝美術廠和玉雕藝術技校,玉雕產業(yè)逐漸叫響全國。
2、藝術特色
辛集玉雕是北方的代表,產品以中大件為主,風格粗狂豪邁,層次感強,立體感好,疏可跑馬,密不透風,有主有次,主題突出,還在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將一些質地差、皺裂多,甚至被人們扔掉的各種劣質玉石料變廢為寶,以新、奇、特的表現(xiàn)思路,制作一些能夠適應市場需求、符合大眾審美的小物件兒、小擺設。
衡水玉雕是以玉石為原料經人工琢磨制成的藝術欣賞品。采用深翠綠玉、清白玉石、芙蓉石、孔雀石、木變石等作原料制成。品種多為爐、瓶、熏、仕女、人物、花卉、酒具、瑞獸、臺案屏風等。其代表作為碧玉臺案屏風,分底座、圍屏兩部分。圍屏由5扇組成,每扇雕以圖案,具有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立體感強。風格高雅,置之案頭,頗耐玩賞。
秦皇島貝雕是以海灘所產的螺貝為材料加工制成的工藝美術品,利用貝殼的天然色澤、紋理和形態(tài),按照圖案的設計要求,經過切磨鑲嵌而成的,其工藝精細,裝??季俊X悮で心?,有的薄如蟬翼,有的小如米粒,有的細如發(fā)絲,有的亮如珍珠。為了使畫面的每一根線條或每一部分造型顏色鮮明,濃淡相宜,藝人們還精心選用帶有本色的螺貝加工,如用紅口螺做山茶花,用粉口螺做荷花,使原畫的色調更加逼真鮮明。
錯橋果核雕主產于河北廊坊三河市城關鎮(zhèn)錯橋村,有杏核雕、桃核雕、山核桃雕、橄欖核雕、天竹子雕與松子雕六類。主產分佛教用品與裝飾、擺設用品。主品設計新奇,雕工細膩,形象鮮明,古樸典雅,小巧玲瓏。
承德木雕是用承德獨有的名貴特產為原料,在繼承中國傳統(tǒng)木雕藝術的基礎上大膽創(chuàng)新,雕刻出多種既實用,又具有山城特色的傳統(tǒng)雕刻藝術珍品,多取材于大自然中的花鳥、人物、山水,形象生動,刻工精細,微妙逼真。因使用的木材質地很像象牙,承德木雕堪與象牙雕媲美,甚至能達到亂真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