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館建筑面積7860平方米,高15.8米,分上下兩層。展廳面積約6350平方米,展出圖片1300余幅、說明文字近4萬字、實物資料700余件。分為序廳、尾廳和8個展廳,運用現代的聲、光、電等多種表現手段,還原形象、生動、直觀的歷史場景,真實再現了土地革命時期紅十四軍艱苦卓絕、可歌可泣的革命歷史。青少年紅軍歷史教育館由“星火燎原、雄關漫道、中流砥柱、薪火相傳”四個展廳組成,以大量史實資料真實再現了中國工農紅軍的誕生及其發(fā)展過程,詮釋了偉大的紅軍精神。青少年紅軍歷史教育拓展訓練基地以紅軍長征為主線,串聯(lián)“瑞金出征、突破封鎖線、遵義導航、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民族風情、爬雪山、過草地、陜北會師、延安生活”等10多個景點,主題鮮明,體驗性強,寓革命歷史教育于拓展訓練之中,在潛移默化中加強紅色教育熏陶。
青少年紅軍歷史教育館總建筑面積2193平方米,由“星火燎原、雄關漫道、中流砥柱、薪火相傳”四個展廳組成,館內以大量歷史事實和珍貴歷史圖片共同詮釋了偉大的紅軍精神,真實再現了中國工農紅軍的誕生及其發(fā)展歷程。
青少年紅軍歷史教育培訓拓展基地系列呈現了瑞金出征、突破封鎖線、遵義會議、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民族風情、飛奪瀘定橋、過草地、勝利會師、延安生活等模擬場景;青少年歷史教育館全面展示了中國工農紅軍的誕生及發(fā)展歷程,開展拓展訓練項目,讓青少年重走長征路,接受革命傳統(tǒng)教育,弘揚革命精神。
陵園的門樓高大雄偉,造型別具一格。門徽上的一顆大五角星和四顆小五角星,象征革命先烈前赴后繼,英勇斗爭,迎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張愛萍將軍題寫的“如皋烈士陵園”6個金字,用花崗巖鐫刻而成,鑲嵌在橫楣上。
內廣場是如皋革命斗爭的縮影,是舉行憑吊先烈活動的場所。內廣場中心聳立著一座27.7米高的紀念碑,旨在紀念中共如皋縣委1927年7月建立。碑身為三支倒插的步槍,象征蘇中戰(zhàn)役有三仗奏凱于如皋。底座是如皋行政區(qū)劃地圖,并用紅色鵝卵石標出皋南、丁林、如黃路三大戰(zhàn)役的位置。內廣場分5級臺階,象征了如皋革命經歷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以及社會主義革命及建設階段。內廣場北側是7折墻,是為紀念蘇中七戰(zhàn)七捷;七折墻由14個墻面,是為紀念紅十四軍的斗爭。墻的下部分別鑲嵌著14幅花崗巖浮雕。它再現了如皋兒女的英勇戰(zhàn)斗場面和如皋革命斗爭的光輝歷程。內廣場兩端墻面上分別鑲嵌著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朱德、陳毅在五十年代專門為如皋英烈作的題詞。西側是朱德在1958年1月2日的題詞:“為人民解放事業(yè)而犧牲的烈士們永垂不朽!”東側是陳毅在1956年4月的題詞:“革命先烈永垂不朽”。
如皋104路、如皋106路可直達;如皋103路在安定小學下。
通京大道—沈海高速至如皋,沿中山東路—李漁路行駛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