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曲山大廟位于四川省梓潼縣城景觀大道,距離綿陽市49公里,是中國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之中的文神文昌帝君的祖廟,始建于晉,為蜀地百姓祭祀張亞子而建。元初,張亞子被封為“文昌帝君”后,在此建的道教宮觀“文昌宮”。后經(jīng)元、明、清三代多次擴建,逐步形成了由三條軸線組成的道教文化建筑群。廟占地1.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60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元代盤陀石殿,明代桂香殿、天尊殿、清代百尺樓等,在建筑手法上保留了一些宋式做法。大廟較完整地展現(xiàn)了由元到清各個時期的建筑風(fēng)格,是研究古代建筑史的重要實例。1996年,七曲山大廟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百尺樓為七曲山大廟的正山門,又名忠孝樓、星主樓、魁星樓,始建于明代。清雍正四年(1726年)被燒,清雍正十年(1732年)重建,重檐歇山式,三重,通高145米,面五間21米,進深五間12米,臺基用條石砌成,樓兩側(cè)有回廊直正前院,回廊面闊各三間長10米,進深一間寬4米。百尺樓采用通柱手法,用46根大柱承托,每根圓柱周長1.42米。梁架穿逗榫鉚,結(jié)構(gòu)牢固,雖經(jīng)數(shù)百年風(fēng)雨地震及川陜公路來往汽車震動,仍然保存完好。百尺樓屋面蓋灰色簡瓦,脊飾以萬火爐及蝙蝠、山鳥、水獸,形態(tài)生動。
百尺樓二樓正中塑有一魁星像,高4米余,面目猙獰,赤身臨空,手持朱筆,獨占鰲頭,舊時文人赴考路經(jīng)過此地必拜此神。
文昌宮正殿位于七曲山大廟古建群的中心部位,是供奉文昌帝君的主殿,據(jù)《咸豐梓潼縣志》載,此殿“清雍正四年冬與百尺樓被野火焚燒,雍正十年重建?!闭钇矫娉收叫危瑔伍苄皆?,穿逗抬梁木結(jié)構(gòu),十一架梁前后乳栿搭牽用五柱,通高12.3米,面闊22.5米,進深四間21.5米,明間及次間為殿堂,兩稍間系走廊。明間是次間的二倍,次間是稍間的二倍,其斗拱之分配均為四鋪作,泥道拱雕飾菊花圖案,施以五彩編裝,成為裝飾斗拱,唯屋前后乳前端延伸出柱頭,其上置以大斗,并雕螭飾首,后檐乳栿前端穿過檐柱承托檐楞。正八邊形抱鼓石柱礎(chǔ),其上雕刻帶狀花紋圖案。殿宇明間前后置以六合格子穿心門,次間安有四合格子門,殿堂兩側(cè)與次間均用規(guī)格條石和青磚壘砌墻壁后壁,左右兩廊安置古樸欞欄,顯得格外利落空敞。
文昌宮正殿之后面是桂香殿。此殿為明代所建,單檐歇山式,蓋綠色琉璃瓦,因殿前有四株古老的丹桂而得名。殿基呈長方形,殿堂通高11.2米,面闊三間,長19.94米,進深三間,寬15.67米。平面柱子排列整齊,減柱造法,當(dāng)心間略寬于次間,與廟內(nèi)其它明代建筑當(dāng)心間倍于次間,然不同,角梁制作別具一格,母角梁后尾插于內(nèi)柱,而子角梁交于距內(nèi)柱米許的蜀柱之上,翼角平出,內(nèi)而交錯,柱角側(cè)角明顯。闌額上不施普柏枋,前檐施四鋪作斗拱,櫨頭直接置于闌額之上。其余三面的檐額上直接放置墊木和檐楞。脊飾頗為精細,特別是正脊兩端鴟吻,體態(tài)粗巨,張口卷尾。殿內(nèi)陳設(shè)有鐵鑄文昌坐像一軀,高4米,侍從神兩軀,高2.5米,四足日月鼎一只,“明弘治十五年鑄造”。特別是兩侍像造形極有個性,一個捧印,一人持卷。殿堂兩側(cè)有文昌傳說故事的壁畫,為清代所繪,還有乾隆年間刊刻的《文昌帝君陰騭文》。殿外門柱上有聯(lián)日“小住為佳有數(shù)畝綠云一庭丹桂;大觀在上看千門紫氣萬笏青山?!薄耙硭蘧劬咔角锸ゾ?;撥經(jīng)傳孝友普天下第一斯人?!?/p>
盤陀殿因殿內(nèi)有一大頑石而得名,相傳為文昌帝君張亞子修身得道之地。此殿通高7.7米,面闊進深各三間,單檐歇山造。蓋黃色琉璃瓦,抬木結(jié)構(gòu),四架椽屋三椽栿用三柱,建面70平方米,臺基系條石碩成,正面置垂帶踏道五級,殿內(nèi)柱兩根,直徑32厘米,高4.7米,副階柱10根,直徑5厘米,高3.25米,前檐兩角度施有側(cè)角,柱子排列縱橫成行,唯兩根后金柱與前檐明間兩柱減去。前檐斗拱為五鋪作雙下昂,單抄計心造,昂為真下昂,第一層昂下出華頭子,刻單葉菊花瓣,櫨頭直旋于闐額之上,成“月梁栿”。闌額不施普柏枋。殿總體造形均稱,梁架結(jié)構(gòu)簡練,斗拱古樸。
盤院殿內(nèi)大石上塑有張亞子手持書卷坐像一軀。門聯(lián)一副,即“在天垂像光照日月;過化存神澤庇人民?!钡钋坝邪輳d,長7.2米,寬2.8米,清代建,卷棚頂木結(jié)構(gòu)。左右墻壁上嵌有嘉慶、道光年問植柏碑記二通。
七曲山大廟外古柏森森,翠浪如云。該處是古蜀道翠云廊。它始于秦漢,完備于明清。雖歷盡千古滄桑,仍枝繁葉茂。它們的姿態(tài)奇異:有的主干挺拔,鐵骨嶙峋,其剛直不阿的品格儼若泰山,所以人們叫它“泰山柏”;有的盤根錯節(jié),同根并干,形同連理,于是人們叫它“夫妻柏”;有一棵巨柏,膊干傾斜,形成既可躲雨,又可遮風(fēng)的樹腔。傳說劉禪亡國后,被俘去洛陽途中曾在樹身下躲過雨,故人們稱此樹為太子柏,又稱阿斗柏。最為珍奇的是應(yīng)夢仙臺側(cè)那株晉柏,周身無皮、無枝、無葉,卻老當(dāng)益壯,相傳為張亞子所植。
傳說三國時,張飛率兵過此,因天熱酷暑難當(dāng),遂下令兵士植樹遮蔭。據(jù)說奇跡出現(xiàn)了,居然“上午植樹,下午成蔭”。當(dāng)?shù)匕傩辗Q為“張飛柏”。到了明代,劍州知州發(fā)動百姓在古驛道上遍植柏樹數(shù)十萬株,給后人造就了這條翠云廊,翠云廊上的古柏,是活著的歷史文物,是稀世的自然奇觀。
成人門票:40元/位
免票政策:兒童身高1.3米以下免費;70歲以上老人持身份證或老年證免費;殘疾人持殘疾證免費。
優(yōu)惠政策:身高1.3—1.4米之間的兒童購景區(qū)優(yōu)惠票;60—69歲之間老人持身份證或老年證購景區(qū)優(yōu)惠票;學(xué)生持學(xué)生證享受五折優(yōu)惠。
旅游時間8:00-18:00,景區(qū)屬北亞熱帶季風(fēng)氣候濕潤區(qū),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暖春早,夏熱秋涼,日照充足。四季皆宜旅游,尤以春秋為最佳。
城區(qū)內(nèi)乘坐1路公交在終點站南山門站下車直達景區(qū)。
七曲山大廟是川西北地區(qū)著名的風(fēng)景區(qū),唐代詩人李白在《蜀道難》一詩中描述的“五丁開山”的故事就發(fā)生在此。這里是燒香祈福,感受道教文化的上佳去處。
七曲山大廟舊稱“文昌宮”,是“文昌帝君”張亞子的專廟,因此每逢高考等重要考試,來此燒香的學(xué)生和家長非常多,游客也可以試一試。從七曲山大廟大門前走小道上山,山上的雷神廟是整座大山的制高點,這里可以俯瞰周圍,視野很好,也可拍照留念。
七曲山大廟是中國本土宗教道教之中的文神文昌帝君的祖廟,始建于晉,為蜀地百姓祭祀張亞子而建。七曲山大廟始建于東晉末年(約390年)。
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陰歷七月,趙恒封張亞子為“英顯王”。
南宋紹興十六年(1146年)擴建大廟,其后,從南宋末至清初的600年間,屢毀屢建。
明末,百尺樓毀于火。清雍正十年(1732年),重修。
文昌正殿殿中文昌帝君駕白騾坐像鑄于明崇禎元年(1628年)。
文昌殿南側(cè)為“白特殿”,建于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修建川陜公路時,將七曲山大廟分為兩半。
1996年11月20日,七曲山大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wù)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七曲山大廟古建筑群在建筑手法上保留了一些宋式做法。大廟較完整地展現(xiàn)了由元到清各個時期的建筑風(fēng)格,是研究古代建筑史的重要實例。
文化價值
七曲山大廟是全國文昌帝君的發(fā)祥地,故又稱帝鄉(xiāng)。
大廟最初叫“亞子祠”,是為紀念晉代張亞子的。張亞子究竟是什么人,說法不一。有的說他侍母致孝,仕晉戰(zhàn)死;有的說他為民行醫(yī),深受愛戴;也有的則把他說成是神仙一類人物。建祠以后,自唐至元,累封至“梓潼宏仁開化文昌帝君”。小小的祠宇也擴建成了一座大廟,有宮殿樓閣23處。這些建筑或建于元朝,或為明清遺物。
史料記載
清咸豐年間的《梓潼縣志》說,“文昌靈應(yīng)祠在七曲山頂,即梓潼廟,俗稱大廟?!?,“神姓張,諱亞子。其先越西人,因報母仇徙居是山,自秦伐蜀后,世著靈異。宋、元歷封輔元開化司祿宏仁帝君?!?/p>
《辭?!疯麂劬臈l辭則這樣說:“梓潼帝君,道教所奉的主宰功名、祿位之神。傳說姓張名亞子,居蜀七曲山,仕晉戰(zhàn)死,后人立廟紀念。唐、宋屢封至英顯王。據(jù)道教傳說,玉帝命梓潼掌管文昌府和人間祿籍,故元仁宗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加封為輔元開化司祿宏仁帝君。按傳說梓潼原是人,死后被封為神,同天上文昌星無關(guān),但后來經(jīng)乩壇一番制作,并在元代加封,與文昌星合而為一,即成文昌帝君?!?/p>
于是,中國尚文的歷史便開始有了“北有孔子,南有文昌”的說法。按照唐朝武則天以來,歷代科舉制度以其強大無比的統(tǒng)攝威力,使得中國知識分子在科考晉階的前夜,一定會想到去文昌宮拜祭文昌帝君。這也是中國各地文昌宮和觀音殿、關(guān)帝廟一類,看似宗教,實際卻更能迎合民俗而廣布,且存量最多的根本原因之一。梓潼七曲山大廟便是這一文化的祖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