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羌紅棗出產自素有“華夏第一縣”之稱的若羌縣境內,這里的紅棗甜脆適口,香味濃厚,多食不厭,優(yōu)質制干紅棗含糖量高,色紅、皮薄肉厚,緊松適中,果肉細膩,清甜爽口。主要品種有:
若羌冬棗:來源于河北黃驊冬棗,赭紅色,鮮食品質極上,樹勢強旺,樹姿開張,棗頭枝紫紅色,棘針退化,短而細小,棗吊細長,花量多,葉處長圓形,適應性強,豐產穩(wěn)產,果實品質極優(yōu),適宜于鮮食。僅能抗零下20度的低溫,適宜于成熟少雨地區(qū)發(fā)展。
若羌金絲小棗:來源于河北滄州金絲小棗,鮮紅色,品質極上,核小皮薄肉厚,質地細,含糖量高。
灰棗(若羌灰棗): 來源于河南新鄭灰棗,橙紅色,品質上等,樹勢強旺,樹姿開張,多年生枝為褐色,發(fā)育枝紅褐色,葉小、深綠色。單軸延長生長能力強,適應性強,骨干根分兩層,須根在骨干根頂部大量著生,豐產穩(wěn)產,果實品質優(yōu)良,適應于鮮食和制干,干棗掰開能扯出金絲。
若羌大棗:親本為河南新鄭灰棗,橙紅色,品質上等,核小,與肉分離,樹勢強旺,單軸延長生長能力強,適應性強,豐產穩(wěn)產,果實品質優(yōu)良,適宜于鮮食和制干,干棗掰開能扯出金絲。
若羌縣城屬暖溫帶大陸性荒漠干旱氣候,若羌縣年平均溫度11.8℃,極端最高溫度43.6℃,1月平均氣溫-9.4℃,7月平均氣溫27.4℃,極端最低溫度-27.2℃;年平均相對濕度39℃,無霜期189—193天;年平均降水量28.5毫米,年極端最大降水量118.0毫米;年最小降水量3.3毫米,年平均蒸發(fā)量2920.2毫米,最大蒸發(fā)量3368.1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3103.2小時,最大為3338.8小時,最小為2940.0小時;最大凍土深度96厘米。若羌縣冬季干燥寒冷,夏季酷熱少雨,風大塵多,日溫差懸殊,屬典型的大陸溫帶干旱、半干旱氣候區(qū)。綠洲棗區(qū)面對大沙漠,背靠阿爾金山,冬季干燥寒冷,夏季酷熱少雨,氣候干熱,風大塵多,光照時間長,日溫差大,光合有效輻射極高,光熱資源匹配極佳,屬典型的大陸溫帶干旱、半干旱氣候區(qū),降水少,蒸發(fā)大,年均氣溫11.5℃,年平均無霜期197天,非常適宜優(yōu)質紅棗的種植,是開發(fā)高檔瓜果產品的理想之地。
若羌縣境內有兩大水系,大小14條河流,地表水總徑流量達到11、76億立方米,有充足的水資源進行培育種植紅棗,豐富的礦產資源使得當地的土壤極富有營養(yǎng)。
2001年,若羌縣為進一步加快農村產業(yè)結構戰(zhàn)略性調整,大幅度提高農牧民收入,依據若羌得天獨厚的是光熱資源條件,以建設中國最優(yōu)干食紅棗基地為目標,確立實施了“若羌縣紅棗產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
截止2004年,若羌縣紅棗種植面積已達7萬畝(750余萬株)。
2017年,若羌縣累計種植紅棗生態(tài)經濟林23.02萬畝,完成綠色紅棗基地認證10萬畝,有機紅棗基地認證10萬畝,干棗總產量約7.4萬噸,棗農人均收入達30000余元。
2019年,若羌縣共有23.38萬畝紅棗,干棗總產量達8.1萬噸,較2018年增長0.2萬噸。
2020年,若羌縣紅棗種植面積已達23.38萬畝,其中綠色棗果面積11萬畝,有機紅棗面積10萬畝,紅棗總產量達11.71萬噸(干棗8.2萬噸)。
2003年,若羌縣紅棗生態(tài)經濟林建設工程以標準化生產、標準化管理被自治區(qū)科技興新辦命名為全疆第七個科技興新標志性工程。同年,若羌“樓蘭”紅棗經新疆農業(yè)名牌產品認定委員會,評選認定為新疆農業(yè)名牌產品。
2004年11月,若羌“樓蘭牌”紅棗在西安市舉辦的“首屆全國優(yōu)質鮮棗及棗加工品評選一會上”獲得中國紅棗優(yōu)質產品一等獎。
2010年11月23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若羌紅棗”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2021年12月,新疆(含兵團)的若羌紅棗入選第一批地理標志運用促進重點聯系指導名錄。
若羌紅棗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產地范圍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農二師36團,若羌縣若羌鎮(zhèn)、吾塔木鄉(xiāng)、瓦石峽鄉(xiāng)、塔什薩依開發(fā)區(qū)、鐵干里克鄉(xiāng)現轄行政區(qū)域。
若羌紅棗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產地范圍內的生產者,可向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若羌縣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的申請,經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審核,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準。若羌紅棗的法定檢測機構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負責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