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慶觀始建于元代,由元代宋披云祖師創(chuàng)建,原名“真武祠”,明代著名道士長春真人劉淵然祖師曾經居住在此奉迎朝廷使節(jié)。
時至今日,昆明真慶觀地處城市中心繁華路段,主體建筑由前殿、紫微殿、老君殿、火神殿等建筑物構成,于2006年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昆明市區(qū)現(xiàn)存的保存明清兩代建筑較多、較完整的古建筑群,對云南的建筑史、藝術史、宗教史及云南與中原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真慶觀核心建筑由前殿、紫微殿、老君殿組成,舊塑神像早已不存,據(jù)記載,正殿供奉玉皇、左右配以雷神和真武像,兩旁各有七八個雷部神像。正殿東西廊為群仙廊,供有60尊各路神仙,后殿供老君和其他神像,各各儀態(tài)閑如。三殿均坐北朝南,由南至北建在同一軸線上,中軸線兩側是前殿與紫微殿連接的東西回廊。
1984年,昆明市及盤龍區(qū)政府撥款修復紫微殿。修復后的紫微殿面闊三間,土木結構建筑,單檐歇山頂,占地320平方米,正脊中立寶頂,戧脊上置走獸,殿內中頂置有藻井,以斗拱承載,井頂繪有八卦太極圖,四周飾以圖案,勻稱精巧,為國內罕見的道家建筑,保留著明代建筑風格。
紫微殿后面是老君殿(兩側建有相對稱的東、西廂房),因歷史上多次修葺,現(xiàn)仍保留著元代建筑風格,殿中供奉太上老君。
真慶觀紫微殿東側為都雷府,建于清康熙年間,正脊下題有“大清同治十二年歲次癸酉閏六月吉旦會城官紳士庶眾善姓仝住持等重修”(即公元1873年)。大門為單檐,四角翹起,斗拱承載。大門內有一方亭,俗稱“清風亭”,亭內上方有一雕有龍的精致藻井。
亭后為雷神殿,整個建筑為土木結構,單檐歇山頂,大殿外廊有雕花石欄及一對石獅。都雷府古建筑保留了清代早期的建筑法式特征,較完整地保留了精美的地方風格彩繪。
都雷府系真慶觀附屬建筑,祀雷神。都雷府大殿北面古建筑為火神殿,供奉火神。
鹽隆祠建于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由清末云南鹽商集資興建,民國時期的鹽行也設在這里。鹽隆祠位于都雷府北側,坐北朝南,由戲樓、前殿、前殿東西廂房、大殿、大殿東西廂房、耳房等建筑組成,鹽隆祠建筑較好的保存了當時該地區(qū)建筑結構特征,各建筑構件雕刻精美細致,外檐彩繪部分貼金,工藝檔次較高,也較完整地保留了精美的地方風格彩繪,特別是戲樓,具有較高的價值。
其殿由青銅鑄建,底座龜蛇拱瑞,殿宇六丁六甲五百靈官護繞,氣鎮(zhèn)南滇、靈達天地。真武祖師,以仁慈正烈為其德、以孝道其化、以陰陽秉其道、以和融于天地青宇。蕩魔護道,提倡立國興邦的尚武精神;真武祖師又為金闕化身,體現(xiàn)了其在神仙體系中崇高的地位;是譽為治世福神,又體現(xiàn)了其神威統(tǒng)御,而天下太平。
鹽隆祠西側新建了林蔭廣場,空地上栽植翠竹,其間多立奇石點綴。綠草坪周圍種植遠道移來的百年滇翠柏、水杉和黃連木等珍稀樹木,成為市區(qū)內又一個新的綠化點。
在廣場的西北端,根據(jù)歷史資料記載和法國人方蘇雅1896年拍攝的昆明老照片中元代白塔的原型,重建起一座白塔。其建筑風格為藏式佛塔,是歷史上漢、藏民族團結及文化交流的物證。當年,原址建有萬慶寺,故名“萬慶塔”。明代寺毀塔存,1911年秋,因擴街修路,塔被拆除。白塔塔基有門洞,是當時過往行人和車輛的通道,故又稱為“穿心塔”。塔身之東、南、西、北面,各鑿有一道壺門,內雕佛像一尊,塔身頂部為石雕塔剎。白塔塔基南面,東側石壁鑲嵌一塊墨石碑記,碑文簡述白塔興廢歷史;西側石壁上的玻璃相框內,有法國人方蘇雅1896年所攝昆明元代白塔老照片一幅。從照片上可看到晚清時期,經歷風雨滄桑的元代白塔,矗立在石板鋪砌的街道上;街道兩側店鋪林立,人來車往穿塔而過的熱鬧景象,勾起人們對老昆明歷史的追溯,留下強烈的歷史滄桑感。
真慶觀古建筑群囊括了從明代、清代早、中、晚期的建筑,是云南建筑發(fā)展史的實物例證,亦是宗教文化、藝術發(fā)展的實物載體,有極高的原狀保護和研究價值。但由于歷史原因,真慶觀古建筑群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逐漸被工廠、居民等占用,對其建筑風貌和布局造成極大破壞,古建筑糟朽、風化和破損嚴重,到90年代末,該片區(qū)已駐有14家企事業(yè)單位和493戶居民住戶。這里生活環(huán)境差,居住條件惡劣,尤其火災隱患嚴重,搶救和修復真慶觀古建筑群,成為了一個迫在眉睫、刻不容緩的事。
真慶觀古建群落的價值超過作為了個別存在的古建,它以一個獨立的地理文化單元,給昆明的城市景觀帶來一定的歷史滄桑感,展示了豐富的時代變化,是對昆明歷史文化名城形象的極大補充和具化,是昆明歷史文化名城的標志性建筑群之一。
明永樂初年,道教長春派創(chuàng)始人,謫滇“高道”劉淵然(1351年~1432年)即居此觀闡道。
洪熙元年(1425年),劉淵然被召還京,請求將他在昆明時住過的龍泉道院改名龍泉觀,真武祠改名真慶觀,劉淵然回京供職后,其弟子蔣日和做了真慶觀的住持,并主持了真慶觀的重修及擴建。
宣德四年(1429年),黔國公沐晟兄弟出資,劉淵然的高徒蔣日和主持擴建。先后用了六年才完工。蔣日和受封為“明真顯道弘教法師”,被褒獎后一直任真慶觀住持,在他苦心營造下,真慶觀一度成為昆明地區(qū)香火最旺的道教宮觀。至蔣日和“羽化”后,由師弟徐道廣接任道長。傳徐有道術,繼續(xù)把長春派要旨發(fā)揚光大。
真慶觀自明正統(tǒng)以后嘉靖及清代康熙、乾隆,光緒各朝都有修葺和擴建。
民國36年(1947年)昆明市市長曾恕懷頒保護真慶觀的布告,但到民國末年已逐漸衰頹。
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真慶觀逐漸被工廠、單位和居民占用。及至“文化大革命”,古建筑岌岌可危。
4月9日,原居住在此的馬姓市民在家人的陪同下,坐著輪椅來看修復重建好的真慶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