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麻黃湯的出處
麻黃湯出自東漢張仲景所著《傷寒論》,首見于《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原文載有:“太陽病,頭痛發(fā)熱,身疼腰痛,骨節(jié)疼痛,惡風(fēng)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張仲景將其列為太陽傷寒證的主方,后世尊為“辛溫發(fā)汗第一峻劑”。
汪昂(清)·《湯頭歌訣》:麻黃湯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發(fā)汗解表宣肺氣,傷寒表實無汗宜。
二、麻黃湯的組成
麻黃(去節(jié))三兩(9g),桂枝(去皮)二兩(6g),杏仁(去皮尖)七十個(6g),甘草(炙)二兩(3g)。
三、如何正確煎服麻黃湯
1、煎服方法
先煮麻黃,去上沫,后入其他藥,再次煎煮,去滓,分三次溫水送服,喝完藥后躺在床上,蓋上衣被,微微出汗即可。
如果吃一次藥出汗,即為痊愈,可以停止服藥,不需要將藥全部喝完。本藥不宜空腹服用,宜飯后溫開水送服。
2、加減化裁
若喘急胸悶、咳嗽痰多、表證不甚者,去桂枝,加蘇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蒼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竅;若夾濕邪而兼見骨節(jié)酸痛,加蒼術(shù)、薏苡仁以祛風(fēng)除濕;兼里熱之煩躁、口干,酌加石膏、黃芩以清瀉郁熱。
四、麻黃湯的功效主治
功用: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
禁忌人群:對于外感表虛自汗,外感風(fēng)熱,體虛外感等,均宜忌服。
飲食須知:服藥期間忌食寒涼、生冷、粘滑、肉面、辛辣、油膩、五辛、酒格食物,宜清淡、易消化飲食,戒煙戒酒。
五、麻黃湯有哪些附方
1、麻黃加術(shù)湯
組成:麻黃(去節(jié))9g,桂枝(去皮)6g,甘草(炙)3g,杏仁(去皮尖)6g,白術(shù)12g。
用法: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2、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組成:麻黃(去節(jié),湯泡)6g,杏仁(去皮尖,炒)6g,薏苡仁12g,甘草(炙)3g。
用法:上銼麻豆大,每服12g。水盞半,煮八分,去滓,溫服。有微汗,避風(fēng)。
3、大青龍湯
組成:麻黃(去節(jié))12g,桂枝(去皮)6g,甘草(炙)6g,杏仁(去皮尖)6g,石膏(如雞子大,碎)12g,生姜(切)9g,大棗(擘)3g。
用法: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復(fù)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fēng)煩躁,不得眠也。
4、三拗湯
組成:甘草(不炙)、麻黃(不去根節(jié))、杏仁(不去皮尖)各30g。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15g,水一盞半,姜五片,同煎至一盞,去滓,通口服。以衣被蓋覆睡,取微汗為度。
5、華蓋散
組成:紫蘇子(炒)、麻黃(去根節(jié))、杏仁(去皮尖)、陳皮(去白)、桑白皮、赤茯苓(去皮)各30g,甘草15g。
用法:上為末,每服6g,水一盞,煎至六分,食后溫服。
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于程序系統(tǒng)索引或網(wǎng)民分享提供,僅供您參考使用,不代表本網(wǎng)站的研究觀點,證明有效,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來源的真實性和權(quán)威性。如有身體不適,請前往正規(guī)醫(yī)院,明確診斷,謹(jǐn)遵醫(yī)囑治療,請勿輕信網(wǎng)上建議。?申請刪除>>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