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丹陽風箏要有“畫、糊、扎”三項手工技能,其中的“扎”是關鍵。風箏的骨架大多是竹子的,選好毛竹后,將其劈成篾片,竹篾分量要輕,以免增加風箏負擔難以升天?!昂睍r手要靈巧,骨架扎好雛形出來后,再用紙或絹均勻地涂上糨糊粘貼在骨架上。然后根據(jù)實際需要在風箏面上畫上圖案,一只美麗的風箏就做好了。
丹陽風箏制作技藝,2006年12月8日入選鎮(zhèn)江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tǒng)美術類名錄。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紙未問世,“墨子”斫木為鷂?!苞_”為風箏的古老名字。后來“公輸般”用竹制成了喜鵲形的工藝品,被稱做風箏,延至今日。據(jù)《南史》記載,南北朝梁太清三年(549年),在侯景之亂中,建康被侯景包圍,有人作紙邸(風箏),系以長繩傳信求援,這是中國風箏首次在戰(zhàn)爭運用中的記載。風箏的普及開始于唐代,至宋代已是家喻戶曉,宋徽宗還主持編撰了《宣和風箏譜》。風箏按形式可分為“龍類、軟翅類、硬翅類、硬串類、軟串類、立體類、板子類、自由類“八大種。其中又分“超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微型”等四十個型號。風箏的表現(xiàn)形態(tài)有:動物、人物、飛禽、走獸、神話傳說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