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拉西瓦水電站位于青海省貴德縣及貴南縣交界處,是黃河上游龍羊峽—青銅峽河段的第二個大型梯級電站。
防洪標準
主要建筑物防洪標準按5000年一遇洪水校核,1000年一遇洪水設計,相應流量分別為6310立方米/秒。
工程結構
樞紐建筑物由雙曲薄拱壩、壩身泄洪建筑物、壩后消能建筑物和右岸全地下廠房組成。電站正常蓄水位2452米,總庫容10.79億立方米,最大壩高250米,電站裝機容量6×700兆瓦,保證出力990兆瓦,多年平均發(fā)電量102.23億千瓦時。工程的任務是發(fā)電。工程規(guī)模為Ⅰ等大(1)型工程,主要建筑物:大壩、廠房、泄洪消能建筑物為1級,次要建筑物:消能區(qū)水墊塘下游護岸為3級;兩岸高邊坡防護為1級防護。
壩址區(qū)為高山峽谷地貌,河谷狹窄,兩岸岸坡陡峻,高差近700米。泄洪建筑物及下游消能區(qū)位于壩體至下游1公里范圍內,該段河流前300米流向為NE75°~80°,向下游轉為NE55°~60°。河谷基巖上的樞紐建筑物由雙曲薄拱壩、壩身表、深、底孔和壩下消能防沖水墊塘。河床基巖巖性前600米為印支期花崗巖,后400米為三迭系變質巖;河床基巖頂板高程2215米~2225米,河床內出露斷層約10條,最大破碎帶寬0.3米~0.7米。左岸變坡巖石卸荷帶深10米~20米,弱風化巖體入岸水平深15米~25米,右岸弱風化巖體埋藏深度淺于左岸,表部分布有第四紀松散堆積體。左壩肩下游70米~120米范圍內存在Ⅱ#變形體,其地面出露高程前緣2400米,后緣2650米。
組成部分
泄洪表孔有三孔組成,三孔均由進口段、平直段、WES曲線段和反弧段(左、右表孔包括鼻坎段)或斜直段(中表孔包括跌坎)組成。進口設平板檢修門共一扇,弧形工作門各一扇,單孔凈寬13米;進口堰頂高程2442.0米,工作門底坎高程2441.5米,消能工均為舌型挑(跌)坎。
泄洪深孔由兩孔組成,兩孔布置相同,均由進口段、有壓段(下傾10°)、弧形工作門閘墩段(包括鼻坎段)組成。進口底坎高程2371.8米,進口設平板事故門,孔口尺寸5.5米×8.5米;弧形工作門底坎高程2362.0米,孔口尺寸5.5米×6.0米。
底孔除承擔提前發(fā)電期汛期施工導流,同時承擔降低庫水位及庫水位降至2339米左右向下游供水底任務;臨時底孔主要為提前發(fā)電期承擔汛期施工導流,后期進行封堵。底孔、臨時底孔布置相同,均由進口段、有壓段、弧形工作門墩段(包括鼻坎段)組成。進口底坎高程2320.0米,進口設平板事故檢修門,孔口尺寸4.0米×9.0米;工作弧門底坎高程2320.0米,孔口尺寸4.0米×6.0米 。
消能區(qū)采用水墊塘形式集中消能,反拱水墊塘全長約217.30米,等寬布置,2227.0米高程處寬度為72.0米,反拱中心角73.74°,內半徑60.0米,底板最低點高程2251.0米;底板及兩岸邊坡2265.0米高程以下均采用鋼筋混凝土襯砌?;炷炼缐挝挥趬魏?40.00米處,最大壩高31.5米,壩頂寬7米,壩底寬33米。二道壩后設混凝土護坦,長33米。
建設難點
拉西瓦水電站戶外出線樓由水電十一局拉西瓦施工局承擔施工任務。我們到該局采訪時,女科長李矯娜告訴我們,水電十一局承擔該項任務后,首先要破冰清理基礎面。由于出線樓的基礎是在峭壁上開鑿出來的,因下雪和山體滲水,在基礎面上結了一米多厚的冰。當時正是二月天氣,天氣非常寒冷,項目要趕在三月一日開工,開工前必須把冰清除。
這是一場硬仗。春節(jié)的喜慶氣氛未盡,水電十一局就從河南三門峽大本營調400名職工到拉西瓦參戰(zhàn)。在出線樓的基礎面上寒風吹襲,滴水成冰。為盡快清除冰層,參戰(zhàn)職工把整個基礎面用帆布帳篷罩起來,然后安裝了四臺暖風機,又用鐵桶制做了20個火爐來加熱,用大錘、鋼釬一點一點地破冰,一桶一桶地往外清除冰塊。有幾次大風把帳篷撕開,一些冰塊化成的水又結成了冰,職工們補好帳篷繼續(xù)干。施工局的領導、機關干部也都加入了清除冰層的戰(zhàn)斗。干群同心,上下同欲,在出線樓擺開了人聲鼎沸、熱火朝天的戰(zhàn)場,僅用20天時間,就將基礎面清理得干干凈凈,保證了出線樓的按期開工。這些大禹的后代、魯班的傳人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在高原峽谷創(chuàng)造著一個又一個水電建設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