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著地面上的昆蟲標記,我們進入了這個五彩繽紛的“時空隧道”,走過隧道就如同穿越了幾十億年的時空,經(jīng)歷了地球生命從無到有、從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的漫長演化歷程。原始昆蟲出現(xiàn)在顯生宙古生代志留紀時期,距今已有4億多年。而有翅昆蟲出現(xiàn)于石炭紀時期,也就是三億六千年前,可謂是動物界較早的飛行家。
主要介紹了昆蟲綱的三十四個目以及各目的主要代表昆蟲,參觀以后您一定會驚嘆昆蟲物種如此多樣。這個昆蟲的分類系統(tǒng)樹將各目的地位簡單而又明了地表示出來,底部的昆蟲比較原始低等,出現(xiàn)較早,越往上部發(fā)展,昆蟲越高等,出現(xiàn)越晚。
鳴蟲是昆蟲中特殊的一個類群,由于它們的身體有奇特的發(fā)音構造,因此能通過聲音相互聯(lián)系,在江浙和京津地區(qū)有眾多鳴蟲的民間愛好者,他們以蟲會友并已經(jīng)形成一種蟲文化,因此我們希望將這一悠久的蟲文化歷史科學系統(tǒng)的展示給觀眾。因此上海昆蟲博物館特別組織策劃了本次鳴蟲展。展覽以自然界的鳴蟲為主題,主要涉及鳴蟲的文化、鳴蟲的種類、各種鳴蟲的發(fā)聲原理、鳴蟲鳴聲的內容和作用、鳴蟲的聲音接受器、人類的鳴蟲仿生、鳴蟲的飼養(yǎng)、自然資源的保護等六個方面。
藝術精品
土著圓形圖代表吉祥、富貴、幸福我們經(jīng)常會在衣服上、圖片上看到昆蟲,當然較多的是蝴蝶,因為蝴蝶美麗,被稱為“會飛的花朵”。這里都是用來自巴西的閃蝶翅膀作成的工藝品,這些蝴蝶是我們國家所沒有的,它非常漂亮,這些顏色是自然的,在不同角度會有不同的光澤。(對過蝴蝶展框)這些蝴蝶是全世界較貴的蝴蝶,全部都是屬于“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保護的種類。
蟋蟀文化
這里是我國的蟲文化,也就是蟋蟀文化,因為斗蟋蟀的歷史非常久遠,早在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我國古人就在《詩經(jīng)》中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形象描寫。到了宋朝,出現(xiàn)了宰相賈似道因斗蟋蟀而誤國的咄咄怪事,他本人也被史學家稱之為蟋蟀宰相。但他編寫了世界上一部有關蟋蟀研究的專著《促織經(jīng)》,而至明、清兩朝,從王公貴族到庶民百姓,從耄耋老人到三尺童兒,皆以玩蟲為樂,所以在中國,蟋蟀已經(jīng)成為一種文化而源遠流長。這里展示的是一些器具,有給蟋蟀稱體重的毫戥(deng)秤,有飲水用的水盆和吃飯的飯板,以及供蟋蟀交配的洞房。這是斗格,供蟋蟀格斗的場所,中間有橫閘,將斗格分為兩個區(qū)域,抽去橫閘,兩蟲就能面對面地格斗。在澳門等地,如果一只蟋蟀為老板帶來了巨額利潤,在蟋蟀死后還會用小棺材來厚葬。
其他
包括:昆蟲與成語昆蟲與民俗蝶翅畫昆蟲與郵票等部分。
上海昆蟲昆蟲博物館的歷史非常久遠,它的前身是籌建于1868年的震旦博物院。當時有一個法國神父來上海傳教,就在現(xiàn)在的徐家匯天主教堂,他的中文名字叫韓伯祿,是個博物學家,主要收集各種動植物標本、礦石、家具等。后來由于標本太多,無法存放,在1930年現(xiàn)在的重慶南路和合肥路口興建震旦博物院,包括陳列室、研究室、實驗室、圖書室等。當時儲藏的中國動植物標本為遠東較多,此外也收藏日本、菲律賓、安南(越南)、暹羅(泰國)、馬來等地的標本,有亞洲大英博物館的美稱。
解放以后由中國科學院接管,2002年組建上海昆蟲博物館,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和院、所共同投資二千萬元專項資金建成新館。目前收藏昆蟲標本一百萬號,是我國收藏量居前的昆蟲館之一。昆蟲博物館集科學研究、標本收藏和科普教育于一身,是目前中國科學院中一個昆蟲學科普博物館。
附近交通:49、72、89、218、572、733、932、隧道二線(公交線路楓林路站下)、地鐵4、7號線(東安路站下,1號口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