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臺山景區(qū)中,有大大小小上百座寺廟,在寺廟間有一座塔特別顯眼,蔚為壯觀,不能不說,這就是大白塔。
大白塔的全名為釋迦文佛真身舍利寶塔,坐落在塔院寺內,塔院寺也因其得名。大白塔是五臺山的一大標志,也是五臺山的象征。此塔其規(guī)制與北京北海公園的白塔基本相同,但其規(guī)模、規(guī)格要比北海的那座白塔大好幾倍。大白塔在2004年耗資138萬元經過重新修建,整個塔身高大挺拔,氣勢恢弘,雍容高貴,為四大佛教圣地之首的標志。
一出菩薩頂的大門,站在順勢而下的108級臺階上,顏色鮮明造型簡單的大白塔矗立在灰色的廟群與民房中間格外顯眼,遠處環(huán)抱的群山、濃綠的樹林使這種層次十足的美充滿動感。沿著臺階款款走下,一路是清涼的山風、大小不一的廟宇以及做著各色生意的當地人。轉過幾道彎之后,塔院寺的大門出現在眼前,與身旁正常尺寸的大門比起來,56.3米高的白塔高大得有些突兀。
大白塔位于殿阇之間,雄偉挺拔,直指藍天,有氣蓋山河,一覽五臺之慨。古人稱譽此塔,“厥高入云;神燈夜燭,清涼第一勝境也”。塔基為正方形,環(huán)周83.3米,通高56.3米。寶塔通體潔白,塔身狀如藻瓶,從底到頂,由粗而細,又由細而粗,再由粗而細,粗細相間,方圓搭配,造型優(yōu)美。塔頂之上,蓋銅板八塊,形成圓形,按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八卦地位安置,圓盤上面是風磨銅寶瓶。圓盤周長23米多,銅頂高5米多,從銅頂到銅盤邊緣由銅鏈來固定,望去似北方的草帽,南方的斗簽。圓盤邊緣,還吊裝36塊銅質垂檐,每塊長2米余,寬近1米。各垂檐下端,又掛風鈴3個,連同塔腰風鈴在內,共有252個。每逢風和日麗,云過塔移,鳥雀圍翔,風吹鈴響,悠然成韻,別有一番幽雅情趣。明代鎮(zhèn)澄法師曾有詩贊曰:“浮圖何縹渺,卓出梵王宮。遠帶青山色,孤標紫界雄。金瓶涵海月,寶擇振天風。自是藏靈久,神邦萬古崇”。大白塔的下層,建有塔殿三間,塔周身筑有木柵欄,欄內有可容兩人對行的轉道。附塔轉繞,人越顯其小。大白塔是中國建塔史上的一項傳大成就,是中國塔式建筑中少見的珍品或孤例,是研究高層建筑如何經歷地震和風雨雷電侵襲而不衰的實物資料。
大白塔也是朝臺佛教信徒的心中偶像。據說從前香客,多繞行白塔還愿,一邊走一邊念經或叩頭,一邊撫轉法輪。蒙藏族佛教徒到五臺山,首先要朝拜“塔院寺五圣跡”的第一圣跡,就是大白塔。
在大白塔東例,還有一座高兩丈余的磚構文殊發(fā)塔,外抹白灰,通體白凈,狀如寶葫蘆。相傳文殊菩薩顯圣遺留的金發(fā),就藏其中。古時候,塔院寺每年春三月,要設“無遮大會齋”。齋期,無論遠近僧俗,也不分男女貧富,凡來求齋的,都能分到一樣的飲食。
大白塔底座石族一個旅洞里有佛足碑??淘谑系姆鹱阌¢L一尺六寸,寬六寸,足心有千輻輪相和寶瓶魚劍圖,十個足指有華紋字。據下部碑文解釋,釋迦去世前站在一塊大石上,對弟子阿難說:“我最后留此足跡,以示眾生。誰見到此足印,瞻禮供養(yǎng),就能免罪消災?!碧菩嗜〗洉r,把這佛足印也拓下帶回,唐太宗敕令將佛足刻在石上,立于祖廟。明萬歷壬午秋,寺僧又按圖刻石,供養(yǎng)在大白塔下,以便僧人百姓們朗拜和參觀。
大白塔南端的大慈延壽寶殿,內供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和十八羅漢。這樣的殿,在其它寺廟里稱大雄寶殿,而這里掛的匾額特書“大慈延壽寶殿”,就是為了與大慈延壽寶塔即大白塔一致,成為一體。按佛教規(guī)矩,大慈延壽寶殿當為塔院寺的主殿,但該殿院落狹窄,出殿數步,便到山門跟前。該殿是寺內僧人燒香點燈、誦經念佛、舉行佛事活動的主要場所。
大白塔北側建有面寬五間問,高兩層的大藏經阇。正中門須上掛有一塊木匾,上有清乾隆帝御筆絕句一首:“兩塔今惟一尚存,既成必壞有名言。如尋舍利及絲發(fā),未識文殊與世尊?!辈亟涥^內有一木制的經盤,叫轉輪藏,六角形,33層,高約10米,最上面一層周長11.5米,最下面一層周長6.5米,構成上大下小形狀,每層分若干小格,放置經書。最下層底下有轉盤,人力推動,能夠來回運轉。所以制成這種轉輪藏,按佛教的說法是,轉動誦經,能為朝山拜佛者消災除難。藏經阇現存漢、蒙藏多種文字經書2萬多冊,其中屬于宋以后至乾隆年間版本的2000余冊經卷為國家繕本書。五臺山各寺廟珍藏著歷代大量經書,在已整理的經書中,有兩部《清藏經》、兩部《頻伽藏》、兩部《磧砂藏》、兩部《續(xù)藏經》、兩部藏文《藏經》和一部《大正藏經》以及若干單行本,共計12部,327種,39820冊。另外,還有藏文、日文手妙和血寫的各種經卷。這些經書,是研究中國佛教理論的珍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