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加什科羊種質特性與利用現(xiàn)狀
青海加什科羊是于上世紀60年代初開始綿羊改良工作,采用新疆毛肉兼用細毛羊與本地藏羊雜交,但未能持續(xù),雜種羊于1966年全部調出。1968年,綿改工作重新開始,采用當時青海省半細毛羊育種的茨新藏育種方案,至1971年共培育出各類雜種羊2 042只。同時也發(fā)現(xiàn),后代被毛同質率低、花色率高、毛纖維偏短。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依照畜牧專家的指示和當時青海省半細毛羊改良育種工作的安排,同年又引入新西蘭羅姆尼羊和波爾華斯羊,針對性的開展探索研究。經對比實驗發(fā)現(xiàn),羅姆尼羊適應性差,雜交后代中被毛雜色羊比率高于茨新藏羊,合群性差。波爾華斯羊適應性優(yōu)于羅姆尼羊,羊毛品質好,對新藏異質毛雜種羊的毛色和毛質改良效果好,雜種后代適應性好,生產性能較高,從提高牧民收益出發(fā),確立了加什科地區(qū)改良綿羊的波新藏方案。1976年,加什科地區(qū)全面推行此方案,到1979年,實現(xiàn)綿羊雜種化,共育出波新藏型雜種羊4 000余只。
青海加什科羊育種現(xiàn)狀與發(fā)展前景
加什科肉毛兼用半細毛羊繁育在青海省海南州共和縣加什科地區(qū),該地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具有青藏高原的一般特征,海拔高,氣候寒冷,干旱,多風,冬春草場海拔高度3100—3500m,植被以芨芨、坎巴、針茅、駱駝蓬和蒿類草為主,多為干旱半荒漠草場,夏秋草場在海拔3700m以上,植被以高山蒿草和矮生蒿草為主,屬于草甸草原。冬春草場年均氣溫1.1℃(-28.4℃—27.40℃),年日照2771.3小時,年均降水170毫米,年均蒸發(fā)量1803毫米,絕對無霜期約43天,年均八級以上大風約53天。牧草通常在五月初返青,九月上旬枯黃。綿羊終年放牧,僅公羊獲取少量補飼,牲畜飼養(yǎng)管理極為粗放。1加什科羊育種現(xiàn)狀1.1加什科羊前期育種方案加什科羊的雜交育種工作始于上世紀70年代,前期育種方向為毛肉兼用半細毛羊。1971年開始了雜交組合的篩算試驗,至1976年確定并全面推行波新藏雜交育種方案。
加什科羊羊毛品質研究
加什科羊繁育在青海省海南州共和縣加什科地區(qū),這里生態(tài)環(huán)境具有青藏高原的一般特征,海拔高,氣候寒冷,而且干旱,多風,冬春草場海拔高度3100一350Om,植被以友岌草,坎巴,針茅及駱駝蓬為主,屬于荒漠半荒漠草場,夏秋草場在海拔高度3700m以上,植被以高山篙草和矮生篙草為主,屬于草甸草原。冬春草場年均氣溫l,1℃(一28·4一27.40℃),年降水量一72mm,年蒸發(fā)量18o3mm,絕對無霜期4。天左右,年均8級以上大風天數(shù)約53天,多集中于3一4月間,牧草4月下旬返青,9月上旬枯黃,枯草期長達200多天。這樣的條件下,加什科羊培育采用的方案為,先用新疆細毛公羊與當?shù)夭啬秆螂s交,一代雜種中大異質母羊與波爾華斯公羊雜交,利用理想的半血的波爾華斯雜種公羊同新藏一代小異質母羊雜交,理想型羊進行橫交固定。該羊培育經歷二十多年努力,目前已育成適應性強,生產性能中等,即不同于青海細毛羊,也不同于青海半細毛羊的新品種群。
加什科羊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的觀測
加什科羊為即將育成的綿羊新品種群。為了解它的生長發(fā)育特點和規(guī)律,為選育提高和科學飼養(yǎng)管理提供依據(jù),我們于1990一1991年對加什科羊生長發(fā)育的特點和規(guī)律進行了觀測,現(xiàn)報告如下。 繁育基地概況 加什科羊繁育在青海省海南州共和縣切吉鄉(xiāng)加什科地區(qū)。該地冷季草場海拔高度3100一350om,牧草以菠岌、坎巴、針茅和駱駝蓬為主,牧草生長期短,枯草期長達7個月以上。該地區(qū)溫差變化大,年降水量少,蒸發(fā)量為降水量的10.48倍,屬高原干旱半荒漠草原生態(tài)環(huán)境。綿羊終年放牧,無補飼,冷季無棚舍,飼放管理基本同于藏羊,極為粗放。 觀測方法 觀測在切吉鄉(xiāng)加什科村的兩群羊中進行,采用同羊不同生長期測定法和同年不同年齡羊隨機抽測法。按前者,隨機抽測出生羔羊100只,并佩帶永久耳號。測定初生、5月齡和13月齡體重以及相應階段的體高、體長、前肢高、胸寬、胸深和胸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