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步峒茶,有黃葉峒茶和青葉峒茶之分。有性系。小喬木型,中葉類,中生種。二倍體。城步峒茶是湖南省境內的四大地方茶樹群體種之一,是由茶樹原產地演變而來的南方型茶樹。當地百姓根據其成葉色澤的深淺,分為“青葉峒茶”和“黃葉峒茶”。青葉峒茶又稱“竹葉茶”、“綿茶”。
現主要分布在汀坪鄉(xiāng)、威溪鄉(xiāng)、儒林鎮(zhèn)、蘭蓉鄉(xiāng)、白毛坪鄉(xiāng)、五團鎮(zhèn)、長安營鄉(xiāng)、丹口鎮(zhèn)等鄉(xiāng)鎮(zhèn),既有散播野生的,也有種植的,野生的分布在城步各地的山山水水之間,種植的主要在老百姓的房前屋后、畬土、山邊。野生和種植的峒茶面積初步估算達4萬余畝,其中汀坪是城步著名的茶葉出產地,峒茶面積就有近8000畝。
城步峒茶植株高大,樹高7.28米,主干直徑41.1厘米,芽葉持嫩性強,有青葉峒茶和黃葉峒茶兩種,品質優(yōu)異,紅茶茶多酚30.91-43.95%、氨基酸 4.33%,兒茶素總量 183.05-268.12mg/g、水浸出物 41.00-49.35%。內質香氣濃郁持久,湯色紅濃明亮,滋味醇和,可與國內外頂級紅茶媲美。水漫出含量41%-49.35%,酚氨比7-9,接近或超過國內的大葉種紅碎茶,如云南大葉茶,斯里蘭卡上檔BOP和印度天康中檔BOP,香氣濃郁持久,湯色澄紅明亮,滋味醇和爽口。所制紅茶具有花蜜香。
城步歷來有飲用油茶的習俗,而峒茶就是城步苗、瑤等少數民族打“油茶”的主要原料。獲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名錄的城步油茶,其主要原料就是峒茶、元茶鮮葉。具有養(yǎng)精提神、祛濕散寒、驅瘴除病、裹腹充饑等功效。用來做油茶的峒茶葉還是略有區(qū)別。一種青葉峒,葉面平滑深綠;另一種黃葉峒,葉面有隆起,顏色黃綠。黃葉峒用來打油茶要比青葉峒滋味濃厚,更加耐泡。
城步苗鄉(xiāng)婦女經過長久的摸索和總結,從十多種常見的茶葉中首選城步本地峒茶作為茶湯的主要原料。采茶葉的時間必須是在清明、谷雨前后,采摘當年的茶樹嫩葉與嫩芽,將茶葉洗凈去渣放至鐵鍋里,加入適量淘米水或米漿調勻,先用大火煮開,再用文火慢慢燉煮,經過數小時燉煮后,取出放置團篩中攤開稍涼,趁熱反復搓揉,搓揉成型后,以一手之握為一餅,經烘制、曬干,形成加工油茶用的茶葉餅。
茶多酚、氨基酸含量分別達38.9%、4.33%,兒茶素總量達268.12mg/g,高于國際著名品種肯尼亞種。酚氨比7-9,滋味醇和。
春茶一芽二葉干樣約含茶多酚26.1%。適制紅茶、綠茶,尤以紅茶品質優(yōu)良。春茶一芽二葉含氨基酸2.5%,茶多酚36.4%,兒茶素總量23.9%。適制紅茶。科學檢測分析,城步峒茶制茶品質接近或超出國內外頂級的大葉種茶,所制紅茶具有濃郁的花蜜香,回味醇厚甘甜。
湖南省茶葉產業(yè)技術體系首席專家包小村說:城步峒茶在我們的研究中間,有三個最大的優(yōu)勢,第一是湖南現階段找到的最大的古茶樹就是在城步,并且這個古茶樹比這個小一點的,古茶樹成片成群,是湖南最大的野生茶樹群;第二個是這個是小喬木的,除了云南的大葉其他都是小葉喬木茶,這個城步峒茶是小喬木的介于這兩個之間,具有非常好的香味的特征;第三個總結城步峒茶的品質特點,就是香甜爽滑。
唐末五代十國時期,割據西南的誠徽州刺史楊再思,在飛山地區(qū)實行“峒寨制”,將其封地分為“十峒”,由其十子分掌。楊再思為總峒主。其三子楊正修治“赤水峒”(今城步杉坊、綏寧縣關峽一帶)。到明代,明王朝沿襲舊制,在城步“ 生苗區(qū)”設置了橫嶺峒、扶城峒、攔牛峒、莫宜峒和蓬峒5個“峒”(“峒”,相當于現今的民族鄉(xiāng))。峒區(qū)地處高寒,山高水嶺,霧靄瘴癘襲人。數千年來,生活在這里的峒民都上山采摘當地茶葉熬湯而喝,除瘴祛癘。茶以域名,世人便將這種茶樹稱為“峒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