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口陶瓷產(chǎn)自湖北省漢川市馬口鎮(zhèn),馬口陶瓷廠位于湖北省江漢平原的漢水邊。據(jù)明《漢陽府志》記載,相傳“馬口”因三國時期蜀將關羽曾路過此處系馬而得名。據(jù)《漢川縣志》記載,馬口的陶瓷業(yè)始于明隆慶年間(1567-1572年)。清朝末年,馬口以制陶維持生計的有兩三千人。
馬口窯位于江漢平原腹地的漢川馬口鎮(zhèn)、馬鞍鄉(xiāng)一帶,是包括喻家窯、劉家窯、熊家窯、張家窯、七屋窯、八屋窯、楊家窯、徐家窯、王家窯等燒制民間生活陶器的窯口統(tǒng)稱,亦是長江中游地區(qū)和漢水流域影響最大、延續(xù)時間最長、有著大量留存物的古民窯窯址群之一。
“系馬陶”是楚文化的一個部分,是民間工藝美術的一塊瑰寶,中央美術學院等高校教授多次來馬口鎮(zhèn)考察陶器,贊之為“中華藝術之魂”、“國之瑰寶”、”藝術之根”、”創(chuàng)作取之不竭的源泉”。
馬口陶器是中國民陶,有著500多年的歷史。2008年,馬口窯古窯址被列入湖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馬口陶器燒陶技藝被列入湖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馬口陶制作技藝十分復雜,需要經(jīng)過選泥、淘洗、練泥、燒制、一次拉丕、涂彩勾畫等等不凡工序,因此對于原料黃泥、白泥、紫泥、黑泥的選擇;馬口陶燒制風干之前的套白工序,在每個制作的環(huán)節(jié)都有獨特的技法要求。
馬口陶器從原料、造型、制器、上釉、紋飾等方面體現(xiàn)其獨具的工藝特色。
1、原料:馬口陶采用當?shù)靥赜械募t黏土,土質細膩密實,紅黏土的土層很薄,地底下一米處便可挖取,資源十分豐富。有了這種紅黏土,馬口窯有了物質基礎。馬口窯燒出的陶器敲擊鏗鏘有聲,耐腐蝕,防滲漏,儲存腌菜不腐爛不變味。
2、造型:馬口陶器一般是壇、壺、缽、罐、缸、盆、烘爐等民間器皿,屬民間陶瓷。全盛時期生產(chǎn)出不同用途、不同造型的民用陶瓷多達300多種。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為鎖壇,是馬口窯生產(chǎn)的一種裝酒的大壇子,江漢平原一帶的女子出嫁的嫁妝。鎖住酒壇,其中的酒要等有重大事件時才能開壇飲用。
3、紋飾:馬口窯陶器上的裝飾,最有特色的人物題材有3種紋飾。它們是“八仙壇”“狀元打馬游街壇”“十八學士壇”。馬口老陶藝人擅長信手揮刀,在壇面上飛快刮刻出花卉人物,刀法老練、簡潔大氣、虛實相生,意到刀不到。
馬口陶相傳有著一千多年歷史。據(jù)考證,馬口的陶瓷業(yè)始于北宋年間。馬口是個漢江邊小鎮(zhèn),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馬口最早叫“洗馬口”,傳說此地宛如一匹駿馬躺在河邊,而嶺上有一清泉常年不息從馬口中流出,當?shù)厝朔Q之為“洗馬口”。又傳三國時關羽從荊州途經(jīng)洗馬口,牽馬到河中飲水后,將馬系在一塊大石上,洗馬口從此改成了“系馬口”。
馬口關圣村還留存著關帝廟。馬口原有一條老街,地面用青石鋪成,從正街一直延伸到橫街和背街,總長約3公里。走在青石板路上,夏天不燙腳,雨天不濕鞋。街上車水馬龍,商賈云集。馬口有兩個碼頭,一個上碼頭,一個下碼頭,里三層,外三層,不是車就是船,桅桿林立,基本上全是裝窯貨的貨船,帆影無邊,蔚為壯觀。
從公元1481年起,漢川馬口就開始生產(chǎn)陶器,至今已有五百多年歷史,當時生產(chǎn)規(guī)模大,質量好,銷路廣,方圓幾公里的群眾都是靠經(jīng)營此業(yè)為生,鎮(zhèn)周邊許多自然村如窯新八屋窯、九屋窯、小屋窯、王家窯、喻家窯、楊家窯、梁家窯等都是以窯得名。
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至今,馬口陶器經(jīng)歷了逐漸消亡的歷史命運和鳳凰涅槃的重生之路。因技術工藝復雜,手工制作成本高等因素,2000年,隨著馬口鎮(zhèn)最后一口窯的關閉,馬口窯火就此熄滅。2008年,馬口窯古窯址被列入湖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馬口陶器燒陶技藝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隨著漢川市委市政府一系列保護措施的落實,馬口窯又煥發(fā)了生機。2019年6月,漢川黃龍湖馬口陶文化傳承基地建成,馬口窯和喻集龍窯被重建。傳承基地里,過一段時間就會燒窯,馬口窯的傳統(tǒng)風格又在新時代再次啟航。馬口陶器燒制技藝,這一歷經(jīng)時光之火煉就的楚陶文化,因為創(chuàng)意和夢想,不斷窯變出新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