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毒鵝膏菌子實體中等大,純白色。菌蓋初期卵圓形,開傘後近平展,直徑7-12cm,表面光滑。菌肉白色。菌褶離生,梢密,不等長。菌柄細長圓柱形,長9-12cm,粗2-2.5cm,基部膨大呈球形,內部實心或松軟,菌托肥厚近苞狀或淺杯狀,菌環(huán)生柄之上部。 夏秋季分散生長在林地上。毒素為毒肽和毒傘肽。中毒癥狀主要以肝損害型為主,死亡率很高 。
現(xiàn)代研究表明,中國可能沒有白毒鵝膏菌的分布,所謂的“白毒鵝膏菌”其實是致命鵝膏菌(Amanita exitiales)。
子實體中等大,純白色。菌蓋初期卵圓形,開傘後近平展,直徑7-12cm,表面光滑。菌肉白色。菌褶離生,梢密,不等長。菌柄細長圓柱形,長9-12cm,粗2-2.5cm,基部膨大呈球形,內部實心或松軟,菌托肥厚近苞狀或淺杯狀,菌環(huán)生柄之上部。夏秋季分散生長在林地上。
分布于中國河北、吉林、遼寧沈陽、江蘇、福建、安徽、陜西、甘肅、湖北、湖南、山西、廣西、廣東、四川、云南、西藏等地。此蘑菇極毒。毒素為毒肽和毒傘肽。中毒癥狀主要以肝損害型為主,死亡率很高。
在鵝膏菌中毒事件中,主要起作用的是鵝膏毒肽(amatoxins)。鵝膏菌毒素毒理作用機制,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了比較定性的結論,鵝膏毒肽主要抑制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活性。
這兩大類毒素中毒以潛伏期長為特點,毒素毒性強而且穩(wěn)定。主要對肝、腎、血管內壁細胞及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損害極為嚴重?;颊叨嘁?/span>肝功能衰竭致死。死亡率高達90%,甚至100%。
其發(fā)病過程一般可分為6個時期:
①潛伏期可長達6-24(48)小時;
②胃腸炎期,即有胃腸癥狀表現(xiàn);
③胃腸炎癥狀過后似恢復正常,為假愈期;
④在假愈期實為毒素破壞內臟器官開始為內臟損壞期;
⑤進入精神癥狀期后,往往會出現(xiàn)肝昏迷引起死亡。輕者可進入恢復期,一般10-20天后恢復正常。若及時判定為含此類毒素的菌中毒,應對患者盡快做好以保肝解毒為主的搶救治療措施。
精心醫(yī)護已成為提高生存率的重要因素,對于每個病人來說,并不是以下所有方法都要采用,但在適當情況下這些方法都應考慮和采用。
①攝取和排泄的監(jiān)護;
②輸液治療;
③中心靜脈導管的安置,便于血液動力學不穩(wěn)的病人的體液監(jiān)測;
④靜脈注射葡萄糖,維持血液中正常葡萄糖的水平可防止對低血糖的不利影響;
⑤血清因子的監(jiān)測,凝血酶原、轉氨酶、肌酸酶、電解質、鈣、磷酸鹽、纖維蛋白原和氨的水平應定時(每12~24小時)進行監(jiān)測;
⑥血漿的補充,對于那些胃腸出血的病人需要補充血漿以維持血液體積和凝血因子的適當水平;
⑦輸血治療,當胃腸損害很嚴重時,需進行輸血補充。
在過去,盡管試驗了許多藥物試圖減少毒素對肝的進一步損害,但由于每個病人所得到的復雜治療難以判斷這些藥物的真正效果,然而,下列藥物仍可建議使用。
①青霉素G,使用劑量為40百萬單位/d或每公斤體重0.5~1萬單位/d,注射3d,小孩劑量為每公斤體重1萬單位,這種抗生素通常在連續(xù)靜脈注射時加入,大劑量的青霉素可能引起抽搐,因此在注射時要注意監(jiān)護好病人;
②薊素和水飛薊素,這種治療方法行之有效,在歐洲幾乎每個鵝膏毒素中毒的病人都要部分用到。薊素和水飛薊素是從野生植物薊中提取而來,由于它的“護肝”作用而在歐洲得到廣泛使用,大量的實驗和臨床研究證明了它的有效性,靜脈注射的劑量為每公斤體重20~30mg/d;
③維生素K,40mg/d,靜脈注射;
④皮質類固醇如地塞米松,20~40mg/d,靜脈注射。
⑤二巰基丙磺酸鈉,5%5mg,肌肉注射,近年來在中國廣泛采用。
使用中草藥治療蘑菇中毒在中國有很多方法介紹,有報道應用紫靈芝對鵝膏菌中毒的治療效果,取無蟲蛀紫靈芝干品50g磨粉,加水煎2次,然后將2次煎液混合濃縮至約150mL,口服,每天3次,每次50mL。
結果表明在救治的28例病人中,治愈27例,因此認為紫靈芝是治療各種毒蘑菇的理想藥物。近年來在湖南的很多蘑菇中毒病例中,湘雅醫(yī)院采用建議的該方法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鵝膏毒素與活性炭有很高的親和性,然而,狗的毒物動力學實驗數(shù)據(jù)表任何形式的血液透析似乎不太有效,除非在誤食的前幾個小時或任何癥狀不明顯之前。尿液中的鵝膏毒素排泄量比血液透析所達到的最大排出量要高好多倍。
盡管這樣,但仍有很多機構認為該方法有一定作用,在一些國家,不管何種中毒,血液透析是一種通用的方法,而不考慮它的科學理由。
該方法在很多鵝膏中毒的治療病例中得到了應用,從理論來講,它不會對毒素濃度產(chǎn)生明顯影響,除非在中毒的早期進行。鵝膏毒素只在食后的開始1~2天以比較低的濃度在血流中存在。然而,在中毒后期,血漿置換對保持代謝正常和改善凝血機制是有好處的。
毒蘑菇可致命,“經(jīng)驗”與“土法”不可靠,不要采食野生菇,確保健康和生命安全;經(jīng)營食用菌的餐飲企業(yè)要提高警惕、嚴把采購關、確保食品安全。各級衛(wèi)生監(jiān)督機構要加強對蘑菇生產(chǎn)經(jīng)營企業(yè)的監(jiān)督,依法處罰違法者;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要加強毒蘑菇的監(jiān)測和對蘑菇生產(chǎn)經(jīng)營企業(yè)的培訓指導;醫(yī)療機構要做好蘑菇中毒應急救治的準備工作,落實食物中毒報告制度。
形態(tài)特征:子實體中等大,純白色。菌蓋邊緣無條紋,中部凸起略帶黃色,直徑6-15cm。菌肉白色,遇KOH變金黃色。菌褶白色,離生,較密,不等長。菌柄有顯著的纖毛狀鱗片,細長圓柱形,長8-14cm,粗1-1.2cm,基部膨大呈球形。菌托較厚呈苞狀。菌環(huán)生柄之上部或頂部。孢子印白色。孢子無色,光滑,近球形,7-10μm,糊性反應。經(jīng)濟價值:此菌被稱做“致命小天使”。
其毒性很強,曾在北京、四川等地發(fā)生過中毒,死亡率很高。含有毒肽及毒傘肽毒素。中毒癥狀同毒鵝膏菌、白毒鵝膏菌。與可食的白托鵝膏菌相近似,但這后種無菌環(huán),菌柄基部不膨大呈球形,菌托較大,與柄基部多分離。此種可與栗、高山櫟以及松等樹木形成菌根。
1、“顏色鮮艷的,或外觀好看的蘑菇有毒”。這“鮮艷”和“好看”本身就沒有具體絕對的標準。事實上色彩不艷、長相并不好的肉褐鱗小傘、秋盔孢傘等卻極毒。毒蠅傘很漂亮,不少蘑菇藝術品都是以它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它的確有毒;但同樣很漂亮的橙蓋鵝膏,卻是著名的食用菌。廣東毒性最大的致命白毒傘是純白色的,許多人卻誤認為它無毒。
2、“不生蛆、蟲子不吃、味苦、腥臭的有毒”。實際上,著名毒菌——豹斑毒傘卻常常被蛞蝓攝食,不少有毒種類也可以生蛆。
3、“與銀器、大蒜、米飯一起炒或煮后變黑色的有毒”。這種錯誤流傳甚廣,實際上蘑菇毒素不會與銀器發(fā)生反應,這實為臆測的謬傳。
4、“受傷變色、流汁液者有毒”。其實這并不絕對,像松乳菇、紅汁乳菇受傷處及乳汁均變藍綠色,卻是味道鮮美的食用菌。
5、“菌蓋上有疣、柄上有環(huán)和菌托的有毒”。雖然這類菌有毒種類的比例較大,但也并非絕對如此。許多毒菌并無獨特的特征,如,外觀很平常的毒粉褶蕈就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