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屏山鐘靈毓秀,凈慈寺香煙氤氳,為歷代文人向往之處。不少士大夫為避世出塵,常來該寺談禪吟詠,成為古代杭城文風(fēng)。還有不少人來此筑室隱居,讀書撰文。如元代的莫維賢在寺旁建“南屏別墅”,明代的孫一元筑室高士塢,柴紹炳辟“南屏?xí)荨?;黃汝亨在雷峰塔旁建“寓林”,常常高朋滿座;著名文學(xué)家袁宏道曾于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長期寓居凈慈寺。清時,南屏常有詩社雅集,也有詩僧參加,此為南屏古文化之一大特色。
在凈慈寺門右邊有一座“南屏晚鐘”碑亭,杭州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南屏晚鐘就是這里叩響的。凈慈寺的鐘聲在歷史上久負(fù)盛名。唐代詩人張岱“夜氣滃南屏,輕風(fēng)薄如紙;鐘聲出上方,夜渡空江水”的詩句就已把凈慈寺鐘聲的美妙寫得出神入境了。明太祖洪武年間(1368一1398年),鑄了一口重約兩萬斤的巨鐘,每日傍晚,夕陽西下,暝色蒼茫,鐘聲在群山碧空中回蕩,響徹云霄。由于南屏山空穴怪石較多,鐘聲經(jīng)石穴回蕩互激,鐘聲傳播到十多里外。相傳康熙皇帝以目品西湖十景,均廣建庭閣,也在凈慈寺寺門外建一碑亭,上刻“南屏晚鐘”四字。而西湖十景中,南屏晚鐘較享盛名??上г谇宄┠?,銅鐘在戰(zhàn)亂中消失,鐘聲沉寂。
直到1984年10月,凈慈寺在日本佛教界的相助下,重鑄銅鐘。1986年11月21日,中日佛教界人士400多人歡聚凈慈寺,舉行了隆重的大梵鐘落成法會,108記雄渾有力的鐘聲回蕩在西湖上空,絕響百年的南屏晚鐘重新鳴起,為祖國美麗的山湖壯色增輝。這口銅鐘懸掛在凈慈寺重建的二層三檐的鐘樓內(nèi),高3.6米,直徑2.3米,重一萬公斤。造型古樸,外面鑄有《大乘妙法蓮華經(jīng)》,6.8萬余字,鑄造精致,每敲一下,余音達(dá)2分鐘之久,余音裊裊,十分渾重動聽。
寺前有雷峰古塔,建于南屏支脈夕照山,古時有雷姓居此,故稱雷峰,吳越王妃黃氏建塔于此,每當(dāng)夕陽西墜,塔影橫空,自成一景。故宋代詩人林逋有“夕照前村見”之句,康熙玄燁、乾隆弘歷均題名“雷峰西照”,后人仍復(fù)原名為“雷峰夕照”。該塔被毀前原為重檐飛棟,窗戶洞達(dá)。由此,“南屏晚鐘”,“雷峰夕照”,成為凈慈寺兩大勝景,又為名剎增輝?!澳仙絻舸龋鄙届`隱”,為東南兩大名剎,古人稱:“兩峰勝概山僧得,好為南屏一寫圖”。歷代題詠作畫的難以計數(shù)。凈慈寺由五代吳越王創(chuàng)建。由于四代錢王代代崇佛,故凈慈寺前后左右佛剎林立,成為杭城較大的寺院群。在雷峰塔下有塔院小昭慶寺,塔西有惠昭寺,峰北有瑞相院(即寶相寺),寺西有善慶寺(即興教寺),并有彌陀寺、顯應(yīng)寺、天王寺、安吳寺、法性寺、廣教寺、空律寺等環(huán)列。晨鐘暮鼓,梵唄相聞;故時人稱南屏山為“佛國山”。
凈慈寺依山而建,背靠翠巒,面對碧波,梵宇層疊,宏偉莊嚴(yán)。古時寺后山坡有蓮花洞、少林巖,右為石佛洞,東南有歡喜巖。
蓮花洞無頂,片片石芽從坡地升起,蔚成巨型石蓮。志書所載開山祖永明延壽每晚上山坐禪稱念"阿彌陀凈慈寺佛",即在蓮花洞。相傳因永明大師在此吟誦《蓮花經(jīng)》,上天仙女來此散花,故名蓮花洞,又名雨花臺。明代司禮太監(jiān)孫隆曾在崖上鐫刻"花雨繽紛"題字,惜已漫漶難見。
洞前舊有"居然亭",取意于明代紹興太守洪玉方詩句:"一日茅棟成,居然我泉白"。此處歷來是文人墨客觀景吟誦的勝地,清時古亭廢圮成為竹園。蓮花洞上有奇巖隆起,摩崖上鐫刻有"少林"兩字,故稱少林巖。
蓮花洞右有石佛洞,平地兩石屹立形如佛龕,內(nèi)鐫有石佛三尊。左壁有明代浙江總督胡宗憲題刻"寰中天室"四字,右壁亦有摩崖題刻,為元代至正四年(1344年)所鐫,字跡已模糊難辨。石佛洞東南有兩石相對稱"歡喜巖"。古時曾鐫有三佛,現(xiàn)已不存。此處石景袁宏道稱之為"凈慈之絕勝處"。
道容在凈慈寺先塑十六應(yīng)真像,再塑五百羅漢,據(jù)說塑像都出一僧之手,而儀貌各異,神氣如生,像塑成而僧化去;所建田字殿,將五百羅漢分四層背座,尊尊異形,位置曲折,屈指多迷,為一大奇觀。道容建田字殿為江南佛寺之首創(chuàng),田字形平面既能供奉眾羅漢像,且都面向信眾,采光較好,便于參拜禮佛,這是佛教中的特殊建筑。節(jié)度使曹勛為此撰記稱該寺重建后,“金碧輝煌,華梵絢麗,行都道場之盛,特冠諸山”。紹興九年(1139年),宋高宗大赦天下,為表示奉祀宋徽宗,特將凈慈禪寺改名為“報恩光孝禪寺”,并將惠照寺并入。紹興十九年(1149年)十月,又改稱為“凈慈報恩光孝禪寺”(簡稱凈慈寺),詔命道容住持該寺,并賜予經(jīng)藏。繼道容住持凈慈寺的肯堂彥充曾師事廬山東林寺僧顏,學(xué)凈土法門。杭州名僧癡絕道沖、無準(zhǔn)師范等均師從肯堂學(xué)法,得以傳承。
南宋時凈慈寺幾經(jīng)毀建。淳熙十四年(1187年),朝廷起用退谷義云禪師,命其在凈慈寺說法并主持寺務(wù),杭城士民都很崇敬,愛國詩人陸游贊他為“才能絕人”。一日,退谷義云率眾僧入城,當(dāng)晚火起,凈慈寺盡毀,據(jù)陸游《凈慈退谷義云禪師塔銘》所記:是夕寺焚無遺宇,比師歸,獨(dú)山門巋然瓦礫中,師不動容曰,成壞相尋,亦豈有常今日之壞,安知不為四眾作福之地哉。
乘坐12、K12路,在絲綢博物館站下車;
乘坐K102路,在萬松嶺站下車;
乘坐514、K514路區(qū)間(或K504路),在凈寺站下車;
乘坐822、K822路,在凈寺站下車。
凈慈寺近城臨湖,踞南山之勝。宋時為其鼎盛時期,人文薈萃,儒釋交融,與靈隱寺相埒。南宋時被評為江南禪院“五山”之一。
北宋時,凈慈寺名僧接踵,大德輩出,有的成為佛教禪宗一代宗師。宋初有“兩壽”,即延壽和洪壽,均師法于德韶,興教于南屏,其佛學(xué)教觀盛行于當(dāng)時。繼“兩壽”之后,又有圓照宗本和大通善本相繼住持凈慈寺,世稱之為“大小本”。他們都曾遍訪名山,弘揚(yáng)禪宗佛法,而且都先后成為北宋京都開封的高僧。宋神宗曾贊圓照宗本為“真福慧僧”、“僧中寶”,要他“方興禪宗,宜善開導(dǎo)”。大通善本為漢董仲舒后裔,也被尊為“大通師”。正是由于這些高僧住持,才使“名藍(lán)有光”;受到宋王朝的重視。北宋統(tǒng)一中國后,宋太宗于太平興國二年(977年)賜慧日永明院為“壽寧禪院”,并重加修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