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炒肝是一道著名的傳統(tǒng)小吃,由豬大腸,豬肝等制作而成。根據(jù)記載,炒肝作為北京傳統(tǒng)早點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jīng)問世百余年了。炒肝是由開業(yè)于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的"會仙居"發(fā)明的,是在原來售賣的"白湯雜碎"基礎上,去掉心和肺并且勾了芡,從而形成流傳至今的炒肝。1930年,另外一家炒肝老店天興居在會仙居對面開業(yè),因為選料更精、采用味精、醬油等當時的新式調料代替原來的口蘑湯等,生意逐漸蓋過了會仙居,1956年兩店合并,就只剩下天興居的招牌了。
將買來的生豬大腸,用堿面或明礬揉搓,再用水洗凈,再放入醋中和,放置片刻用水洗凈。先取一鍋放入一些水,煮開后放入豬大腸,先緊一下豬大腸后,再取一鍋多放入一些水,再放入花椒、大料、桂皮、小茴香、丁香、香葉、香果、肉寇、蔥、姜、蒜等調料。少一兩種也可以。但花椒、大料、桂皮、小茴香、蔥、姜不可缺少。料水煮開后放入豬大腸,大約煮上20-30分鐘后,取出豬腸放入豬肝燉至豬肝熟透,大約20分鐘。撈出豬肝。將燉豬腸和豬肝的湯濾干凈,除去調料后,待用。將豬腸切成3厘米的段,豬肝切成薄片。將調好的水淀粉放入湯中,勾濃芡,再將切好的腸子和豬肝放入,出鍋時多放入蒜末,即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