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結構
庭院
主體建筑北門前有東、西兩組泥塑,以中國革命史詩為內容。東組表現(xiàn)的是新民主主義時期,西組表現(xiàn)的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主體建筑南門是以繼承毛主席遺志、各族人民顯示出無比信心為內容的兩組泥塑。四組泥塑共有62個人物(高35米),由來自全國18個省市100多名雕塑家完成。全部塑像用泥200多噸,歷時5個月。南門外的30面紅旗,代表我國30個省市自治區(qū)。
紀念堂
紀念堂是主體建筑,由三部分組成。 臺基:高4米,邊長105.5米。臺基上有大方柱44根,斷面1.5米,高17.5米。臺基四周是用來自大渡河畔的棗紅色花崗石徹起。上面漢白玉欄板上,雕刻著象征江山永存的萬年青。1976年11月24日奠基典禮時所埋的基石就在此臺基下。基石周圍砌進了來自珠穆朗瑪峰的石頭和澆灌了臺灣海峽的水。進北面正門即北大廳,寬34.6米,進深19.3米,高8.5米。廳內有1米見方的大柱4根,頂上葵花燈110盞,地面鋪杭州名產灰大理石。迎面有3米高的毛主席塑像,像背后為巨幅山河圖,高7米,長24米。這里是舉行紀念活動的地方。 由北大廳南側的金絲楠木大門進去,即是瞻仰廳。水晶棺距地面80公分,圍以萬紫千紅的山花,簇擁著由黑色花崗石砌成的梯型棺座,四周嵌著黨徽、國徽和軍徽。 瞻仰廳之南為南大廳,漢白玉石墻上鐫有毛主席的《滿江紅》詞。 三個大廳的東西兩側是休息廳和老革命家紀念室。紀念堂的全部工程僅用了6個月,1977年5月24日主體工程完工,8月底全部竣工,9月9日正式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