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博物館創(chuàng)建于1916年,在與中國現代科學同步發(fā)展的歷程中,積淀了豐厚的自然精華和無形資產,以典藏系統、成果豐碩、陳列精美稱雄于亞洲同類博物館,并在世界范圍內享有盛譽。
中國地質博物館長期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教育活動。創(chuàng)刊于1981年的《地球》是地學科普雜志,一年一度的全國青少年地學夏令營已成為社會教育活動的重要品牌,科普講座、科普巡展、科普咨詢等各種地學科普活動連綿不絕,使中國地質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不斷增強。
中國地質博物館一直秉承“典藏立館、科普興館、科研強館”的理念,不僅在地質科學研究、地質標本典藏和陳列展覽、地學知識宣傳和普及等方面有所突破和發(fā)展,而且作為自然資源文化建設的“主陣地”和對外交流與形象展示的“大窗口”,厚積薄發(fā),煥發(fā)出蓬勃的朝氣。在這里,不僅能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神奇溢彩,而且能夠領略多彩的地學文化和地質學家們奮勇爭先的拼搏精神。
目前,中國地質博物館正以昂揚的精神風貌,繼往開來,精心打造美好未來。
中國地質博物館常年開放獨具特色的陳列展覽。按照地球圈層結構布局的基本陳列,不僅展示了數以萬計的礦物、巖石、寶石、化石精品,陳列內容更加關注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和生存質量;而且大量采用數字化、仿生、虛擬現實等技術,讓觀眾在濃郁的科學氛圍中,通過親眼目睹、親手操作和親身體驗,輕松步入精彩紛呈的地學空間。
地球廳以動力為主線,介紹了在內外動力的作用下,地球上發(fā)生的重要地質作用。東展線介紹內動力地質作用,以板塊運動、褶皺斷裂、火山、地震等地質作用為重點,西展線以外動力地質作用為主,主要介紹了水和風的地質作用。相對來說,內動力地質作用更加宏觀壯麗,它們主要是使地殼上升、增厚,形成許多巨大雄偉的高山峻嶺,而外動力地質作用則比較和緩,好像一把刻刀,雕刻出各種壯美的山川地貌。
礦物巖石廳采用雅俗共存、動靜結合、虛實呼應、寓教于樂的設計方式,使觀眾在欣賞展廳展品的同時,了解到自然界中礦物巖石的成因,原始產出的情況、自然界千姿百態(tài)礦物巖石的分類、代表性礦物巖石的感官特征及可供人們使用的特性。觀眾在欣賞各種精美奇特的礦物巖石展品時,通過交互式展覽和虛擬展出部分,可參與對一些礦物巖石展品的探索性操作,獲得相關知識。
寶石廳展示寶石、玉石、有機寶石、貴金屬等材料及其成品,并融入寶石鑒定、寶石鑒賞、寶石琢型、寶石評價、寶石成因、寶石微觀世界、寶石分布、寶石開采、寶石加工、首飾鑲嵌、人工改善寶石與人工寶石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寶石文化等知識點和興趣點。寶石廳榮膺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
寶石廳以單晶寶石和玉石為主,并以天然寶石與人工寶石對比展示,以便鑒別市場上常見的相似的寶石。
中心部位:以一件十分大氣、通靈、高檔的展具作為展心,所展示的展品隨每期主題的變換進行不定期的調換。
南展線---寶石系列:
第一組 鉆石、紅寶石、藍寶石系列
第二組 綠柱石、金綠寶石和石榴石系列
第三組 碧璽、橄欖石、托帕石、尖晶石和鋯石系列
第四組 輝石、長石、磷灰石和方柱石及稀少寶石系列
第五組 水晶(紫晶、黃晶、煙晶、芙蓉石)系列
北展線---玉石系列:
第一組 翡翠、軟玉系列
第二組 歐泊及其它二氧化硅質玉石系列
第三組 綠松石、青金石、孔雀石、丁香紫玉、方鈉石和薔薇輝石系列
第四組 獨山玉、蛇紋石玉、螢石、碳酸鹽類玉石系列
第五組 印章石、硯石及稀少玉石系列
史前生物廳,以生物進化過程中發(fā)生的重大事件為線索,向觀眾介紹生物的發(fā)展歷程和各地質時期常見的化石,展示地球上生物的發(fā)生、進化和滅亡的過程。
從空間布局上,整個展廳可以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小序廳,包括了一面藝術化的化石精品墻、一個可以互動操作的多媒體展具——簡明生物分類查詢系統,及一些有關化石的基本常識介紹。
第二部分是該展廳的主要陳列內容,共分為八個單元。
第一單元——最早期的生命;
第二單元——生物大爆發(fā);
第三單元——海生無脊椎動物時代;
第四單元——脊椎動物的出現;
第五單元——生物登陸;
第六單元——生物大絕滅;
第七單元——恐龍與鳥類;
第八單元——哺乳動物與人類;
此外,在該展廳的南過道,還陳列了魚龍、中國安琪龍、翼龍化石的模型各一件,以及一件觀眾可以觸摸的長達5米的大型魚龍化石、一個演示化石是如何形成的多媒體展具。
中國地質博物館收藏地質標本20余萬件,涵蓋地學各個領域。其中有蜚聲海內外的巨型山東龍、中華龍鳥等恐龍系列化石,北京人、元謀人、山頂洞人等著名古人類化石,以及大量集科學價值與觀賞價值于一身的魚類、鳥類、昆蟲等珍貴史前生物化石;有世界較大的“水晶王”、巨型螢石方解石晶簇標本、精美的藍銅礦、辰砂、雄黃、雌黃、白鎢礦、輝銻礦等中國特色礦物標本,以及種類繁多的寶石、玉石等一批國寶級珍品。
9:00~16:30
停止入場:16:00,周一閉館
1、實行預約參觀:觀眾均須提前在中國地質博物館微信公眾號預約系統進行實名預約,中國地質博物館不接受團體預約、電話預約和現場預約。
2、票價:目前實行優(yōu)惠票價。成年人每人15元;學生、教師、軍人、殘疾人、60歲以上老年人、導游和自然資源部系統工作人員等憑證件免票。
地鐵:四號線西四站(D出口)
公交車:
3,13,22,38,42,88,105,409,西四路口北站下;
101,102,103,124,612西四路口東站下;
102,105路西四路口南站下;
102,13,3,42路西四路口西站下;
109,124,38路西四丁字街站下。
民國三年(1913年),中華民國政府實業(yè)部礦務司地質科改稱地質調查所時就有地質礦產陳列館的設置,但有名無實。
民國五年一月四日(1916年),袁世凱準奏設立“地質調查局”,局長張軼歐,會辦(副局長)丁文江、安特生,內設四股一館:地質股、礦產股、地形股、編譯股和地質礦產博物館。
民國五年七月十四日(1916年),中華民國政府地質研究所在北京豐盛胡同3號舉行畢業(yè)典禮,同時舉辦“學生成績展覽會”,展出師生三年來悉心采集的巖礦標本899件,還有詳細圖說及野外調查照片。因此,把民國五年七月十四日定為建館日。民國五年七月十四日是公認的建館日,因為此刻的博物館有館長、有機構、有典型事件,陳列和收藏從此被確定下來。
民國五年12月10日(1916年),農商部總長周自齊簽署《農商部飭》119號,任命地質調查局會辦、技正丁文江為地質礦產博物館館長。
民國九年(1920年),丁文江、章鴻釗、翁文灝商請農商部為籌建地質圖書館發(fā)起募捐,黎元洪大總統捐款1000元,各界捐款共計39000元。
民國十年(1921年),在北京兵馬司胡同9號建成地質圖書館,用其余額8000元為陳列館添建兩間展室,增加陳列面積400平米。
民國十一年(1922年)7月17日,新建成的圖書館和陳列館舉行開幕式,黎元洪大總統蒞臨講話并參觀了地質陳列館。
民國十六年(1927年),民國政府在南京建都,北京改稱北平。北平逐漸失去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位;加之日寇入侵,華北危急。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地質調查所遷往南京。地質陳列館一萬余件藏品隨遷南京,在南京珠江路942號(現700號)新建的陳列館中布置了12個陳列室,于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初建成開放。
民國二十六年十一月(1937年),日軍占領上海,逼近南京。地質調查所同其它機構一樣,倉促撤退,限期三五天內搬完。陳列館精選標本313箱,由高振西經水路押運至武漢,十一月下旬又運到長沙,進行簡單修整。次年7月,武漢告急,地質調查所只得從長沙再遷至重慶。陳列標本隨同其他物品一起擠入四川地質調查所內。不久,地質調查所在重慶北碚蓋好房子,陳列標本才搬到北碚所內安置。
民國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43年),中央地質調查所與中央研究院動植物所、氣象所及工業(yè)試驗所、農業(yè)試驗所、西部科學院等共同發(fā)起籌建的自然科學博物館正式開館。其中,地質館由中央地質調查所設計、提供標本,分礦物巖石、地層古生物、脊椎動物化石及土壤四部分。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夏,中央地質調查所遷回南京珠江路舊址,任命侯德封為南京地質陳列館館長,主持陳列的恢復和重建。參與整理的有程裕淇、楊鐘鍵、劉東生、王存義、蔡震中等人。
民國三十七年是十月(1948年)正式開放(只恢復了抗戰(zhàn)前的80%)。
民國三十四年(1935年),地質調查所遷往南京,留下部分人員、標本和設備在北平豐盛胡同和兵馬司胡同原址,歸屬新組建的地質調查所北平分所,所長謝家榮?!皬拇酥帘逼胶推浇夥牛S盛3號陳列館再未設主任(館長)一職”,其事務均由歷任分所所長直接管理,姑且稱之為“故館”。
民國三十五年(1936年)夏開始,經賈蘭坡、李悅言等多次整理充實。民國三十六年二月(1937年)下旬,中國地質學會第13次年會在北平召開,陳列館建成14個陳列室(新生代、古生代及中生代、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西山地質、普通地質、周口店猿人洞、變質巖、火山巖、水成巖、地層、地質構造、礦物和土壤),以不少于南京館的展品量向社會開放。其中較為引人注目的要數“北京人”頭蓋骨模型和仰韶陶器。
民國三十六年(1937年)夏,“七七事變”前夕,楊鐘鍵接任北平分所所長,不久北平淪陷,楊亦于當年十一月南下到大后方長沙、昆明。民國三十六年(1937年),為應對動蕩局勢,北平地質礦產陳列館將前后門對調,即正門由豐盛胡同3號改在兵馬司胡同甲58號(現6號),與北平分所正門兵馬司胡同9號(現15號)近在咫尺。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設立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在南京設立由高振西負責的全國地質陳列館工作領導機構,轄南京地質陳列館和北京地質陳列館。
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成立。1953年1月,全國地質陳列館領導機構遷北京,高振西任館長。因建部需要,北京館被拆除,標本被臨時存放在故宮文華殿和六鋪炕等處。
1955年,南京地質陳列館下放江蘇省地質局,全國地質陳列館與北京地質陳列館(故館)融為一體。
1956年,地質部決定在北京西四新建一萬平方米的全國地質陳列館大樓。
1958年9月新館大樓落成,并更名為“地質部地質博物館”。
1959年9月完成一至四層26個陳列室共計4500平方米、17039件標本的陳列布展工作,10月正式向社會開放。成為中國地質博物館事業(yè)發(fā)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1960年,地質部地質博物館劃歸地質科學研究院(后更名為中國地質科學院)領導,副院長馮志爽兼任館長。
此后,經歷“文革”閉館停滯、地震破壞,也經歷了不斷調整、不斷創(chuàng)新,直至2000年底館大樓修繕改造立項得到上級批準,中國地質博物館在曲折中發(fā)展四十年。這期間館的主要領導人有王子麟、和吉甫、劉涌泉、黃正之、邢裕盛、季強。
2016年7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致信祝賀中國地質博物館建館100周年,并向全國廣大地質工作者致以誠摯的問候。
中國地質博物館在開展藏品科學研究的同時,長期從事地層古生物學、礦物巖石學、寶石學和博物館學的研究并取得累累碩果,特別是在早期脊椎動物學、昆蟲學以及遼西熱河生物群等研究領域所取得的成果受到國內外科學界的廣泛關注;以系統精美的寶石陳列,獨到的寶石研究成果,持續(xù)的社會推廣活動,帶動和引導了當代中國寶石科學研究、知識普及和市場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