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肉焙子是內(nèi)蒙古巴彥淖爾傳統(tǒng)經(jīng)典美食。肉焙子是杭后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食,饃香肉酥、滿口留香的肉焙子讓人回味無窮。肉焙子是一種肉面合一的方便食品,大方的河套人,把每一個肉焙子里夾滿了肉,讓你體會著肉比面多的實實在在。早餐來一個熱乎濃香的肉焙子,能帶來一整天的精神飽滿。河套肉焙子松軟可口,鹵過的肉肥而不膩,咬一口滿口留香,是巴彥淖爾人必不可少的“硬”早點,被譽為河套地區(qū)的“麥當(dāng)勞”,早上吃一個肉焙子,下午都不覺得餓。
河套肉焙子之所以有名,與精心的選材和獨到的制作密切相關(guān),它從“面子”到“里子”都極其講究。河套肉焙子都是每天現(xiàn)烤現(xiàn)做,天還沒亮便開始煮肉,首先選好優(yōu)質(zhì)的豬前肩肉,再用20多種調(diào)料熬制而成的老湯煮,煮好以后再熏,鍋底撒一圈白糖和柏木的碎面兒,再放點柑橘皮,熏五六分鐘,熏出來的豬肉在鍋里燜半小時后才能出鍋,熏肉酥爛,色澤黃亮,肉皮和肥肉呈琥珀色,散發(fā)著濃郁醬香。
河套平原盛產(chǎn)優(yōu)質(zhì)面粉,面團的筋度高、彈性大,因此選擇河套小麥面。前一天把面粉泡好,第二天續(xù)80度左右的溫水,加點豬油、生面,均勻和起,加入小半碗蘇打,揉到表面光滑,然后切成劑子,大約一個劑子3兩到4兩,在烤爐上正面反面都烤,然后放入爐膛,立著再烤。最后把白焙子從中間剖開,油和干面粉讓焙子中間自然形成了中空。放肉講究大把抓,看似粗放的過程卻讓每一個肉焙子肥瘦一致、口感相同。
原料:發(fā)酵面500克,面粉100克。
配料:熏好的豬后腿肉400克。
制法:取100克面粉和成冷水面,加入發(fā)酵面揉在一起,加適量堿去掉酸味,下5個劑子,每揪一個小面團蘸上油,再滾點面,包在面劑中間,搟成圓餅入特制烤爐烤10分鐘取出,從中間片開,夾切碎的熏肉或熏雞蛋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