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鹽大頭菜,是浙江省海鹽縣地域內種植的大頭菜及其腌制品的統(tǒng)稱,為該縣特產。作為海鹽傳統(tǒng)的腌制加工蔬菜,一直名聞江浙滬一帶,享有較大的聲譽,深受消費者的喜愛,特別是上海人對海鹽大頭菜有特別的鐘愛。經腌制后的大頭菜,鮮味足、香脆爽口、略帶一點酸、風味獨特,它可直接生吃,也可作炒菜或澆湯,與其它菜類搭配可配比出各色各樣的各種花色菜肴,口味純真,鮮不釋口。在1998年10月舉行的九八嘉興優(yōu)質農產品展示會暨科技交流會上被評為優(yōu)質產品。
產品特點
大頭菜即芥菜,又稱蕪菁、芥辣、芥菜疙瘩,是芥菜的一個變種,為根用芥菜。它質地緊密,水份少,纖維多,有強烈的芥辣味并稍帶苦味,在襄樊地區(qū),人們還把它叫作諸葛菜,傳說吃大頭菜是諸葛先生首創(chuàng)的。海鹽大頭菜(腌制品),口味純真,口鮮味足、香脆爽口、略帶一點酸、風味獨特。富含含維生素C、碳水化物、鈣、磷。有消食下氣,利水消腫,解酒開胃,增進食欲,解毒,止咳,止消渴等功效。
生產情況
海鹽大頭菜有記載的生產歷史始于宋代,宋朝《澉水志》和明朝《海鹽縣志》,都有關于大頭菜的種植記錄。1949年前后,海鹽縣武原鎮(zhèn)東門村、小曲村、大曲(紅益村周邊)一帶農戶都有種植大頭菜的經歷,他們種植大頭菜作為日常生活佐餐菜肴,或自產自銷補貼家用?!逗{}縣農業(yè)志》也有海鹽縣1963年以大頭菜支援湖北、安徽災區(qū)的記錄。
海鹽大頭菜企業(yè)化規(guī)模生產大約始于20、21世紀。2008年全縣大頭菜種植戶有1000多戶,年種植面積在3000畝左右,年產鮮菜1.2萬噸左右,加工后成品大頭菜有8400噸左右。
產品加工方面,2008年,海鹽縣有3家蔬菜加工廠,但規(guī)模都比較小,屬于家庭作坊式經營,年產量最大的也只有十幾萬壇。同時,大頭菜粗加工全靠民間工藝,又有很強的季節(jié)性和周期性,其年加工量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由于大頭菜的腌制過程是一個民間技術,沒有行業(yè)標準,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大頭菜加工廠規(guī)模的擴大。 海鹽縣十分重視“海鹽大頭菜”產業(yè),21世紀初組建成立了海鹽縣紅益大頭菜專業(yè)合作社,注冊了“海鹽大頭菜”商標,申請了“海鹽大頭菜”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設立“海鹽大頭菜”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范圍等。大頭菜的中心產區(qū)武原鎮(zhèn)黨委、政府把“海鹽大頭菜”產業(yè)作為“特色產業(yè)”,列入“特色興鎮(zhèn)”的發(fā)展戰(zhàn)略,通過引進技術建立無公害生產基地,2009年又新建了海鹽惠爾斯食品有限公司,開發(fā)大頭菜系列產品等途徑,大力推進全鎮(zhèn)大頭菜產業(yè)發(fā)展。
腌制技藝
海鹽大頭菜主要有東門大頭菜和城西大頭菜兩個品種。這兩個品種的大頭菜栽培和加工工藝基本相同,選用土大頭菜栽培,采收后的鮮大頭菜要經過削根、清洗、晾曬、破片等,把大頭朝上、葉子朝下排齊,在竹匾里曬至每片邊上皺起來后上缸腌制。這種將大頭菜腌在缸里、團在甏里,并貯藏在甏中的腌制技藝,這一技藝在浙江省內屬獨家。大頭菜加工制作過程非常精細,有切、曬、腌、翻等7道工序,尤其是腌制,不僅壇的選擇有講究,而且鹽和菜的比例很難把握,沒有一定的標準,如果把握不好,腌制出來的大頭菜口感、顏色就會大變樣,保質期也會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