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臣子伍子胥為報父仇投奔了吳國,想從吳國借兵討伐楚國。他來到吳國幫助吳王闔閭坐穩(wěn)了江山,成了吳國的有功之臣。
不久,他實現(xiàn)了自己的宏愿,率領(lǐng)吳兵攻破了楚國京都郢都,掘楚王墓鞭尸以報仇雪恨。
此后,伍子胥受封申地。有一次吳王令他率人修建了著名的“闔閭大城”,以防侵略。城建成后,吳王大喜。惟有伍子胥悶悶不樂。他自知自己結(jié)怨甚多,恐日后有人難以容他。
回營后,便對自己的親信說,“大王喜而忘憂,不會有好下場。我死后,如國家有難,百姓受饑,在相門(蘇州八個城門之一)城下掘地三尺,便可找到充饑的食物也。”
闔閭的兒子夫差繼位后,多次拒絕伍子胥的忠告,竟聽信讒言,令伍子胥自刎身亡。不出伍子胥所料,他去世后不久,越國勾踐乘機舉兵伐吳,將吳國都城團團圍住。
當(dāng)時正值年關(guān),天寒地凍,城內(nèi)民眾斷食,餓殍遍野,國家和人民果然遭到危難。
在此危難之際,人們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囑咐,便暗中拆城墻挖地,人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城基都是用熟糯米壓制成的磚石。原來,這是伍子胥在建城時將大批糯米蒸熟壓成磚塊放涼后,作為城墻的基石儲備下來的備荒糧。
人們不禁感嘆道,伍子胥真有先見之明!大家將糯米磚石拙起,敲碎,重新蒸煮,分而食之。
后來,在楚天一帶,人們每到豐年年底,便要用糯米制成像當(dāng)年“城磚”一樣的糍粑,以此來祭奠伍子胥。
至今,糍粑仍是南方各地人民每年春節(jié)前必做的美食。有的地方將糍粑制作成圓形,有大有小,象征著豐收、喜慶和團圓。有的地方又稱為年糕,這一名稱也是寓意吉祥如意,人們常說:“年糕,年糕,年豐壽高?!?/p>
準(zhǔn)備材料:粳米1000克、花生油500克(耗200克左右)、鹽20克。
制作方法:
1、先將米淘洗干凈。
2、取鍋,倒入米,加水浸沒約5厘米高,隨即加鹽。再將鍋置旺火上煮沸,然后改用小火掀開蓋煮10分鐘左右,待米粒全部膨脹,飯的表面只剩少量水分(稠米湯)時,將鍋蓋蓋上,用小火繼續(xù)燜煮約10分鐘,煮至飯熟取出。
3、取適當(dāng)大小搪瓷或鋁制方盤,先在其周圍有飯粒接觸處涂些油,再把飯全部鏟入盛具內(nèi)。用清潔濕布蓋上飯,撳平后,揭去布,隨后將盛具覆置于清潔的面板上,倒出糕坯,冷卻。
4、用刀將冷卻后的糕坯切成適當(dāng)大小的長方塊。
5、將油倒入炒鍋后,燒至滾沸。取幾塊米飯糕坯,一塊、一塊沿鍋邊放入鍋內(nèi),同時用鏟刀輕輕翻動,待糕坯全至金黃色盛出。
油溫不能太高,糍粑經(jīng)過油炸,會從中間冒出芯,注意一次不能放太多,防止粘連
糯米糍粑是中國傳統(tǒng)的民間傳統(tǒng)食品,以糯米為原料制作而成,口感獨特,營養(yǎng)價值高,適量進食可以為機體補充營養(yǎng)、提供能量以及增強飽腹感等。
1、補充營養(yǎng):糯米糍粑中含有的蛋白質(zhì)、碳水化合物以及礦物質(zhì)等營養(yǎng)成分比較豐富,營養(yǎng)價值較高,適量食用糯米糍粑,可以補充機體所需的部分營養(yǎng);
2、提供能量:糯米糍粑中含有豐富的脂肪,適量進食可以為機體提供能量,滿足日常生活所需的動力,緩解由饑餓、勞累等因素引起的四肢乏力、疲倦等癥狀;
3、增加飽腹感:糯米糍粑還含有膳食纖維,不易被消化,在消化道停留的時間較長,且具有吸收膨脹的特性,適量進食可以增加飽腹感。
糯米糍粑在腸胃中消化比較慢,若一次性進食過多,可能會對胃腸道造成一定負(fù)擔(dān),導(dǎo)致胃腸道蠕動減慢,出現(xiàn)腹痛、腹脹等消化不良的癥狀。